|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相关核心概念 | 第12-15页 |
| 一、清末民初的时间界定 | 第12-13页 |
| 二、师范美术与美术师范 | 第13-15页 |
| 三、范式 | 第15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及方法 | 第23-28页 |
| 一、清末民初主要教育家及教育理念 | 第24-25页 |
| 二、图画手工教学 | 第25-26页 |
| 三、学院美术教学 | 第26页 |
| 四、两种师范美术教育范式的转型 | 第26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学堂教育与师范教育观 | 第28-44页 |
| 第一节 张之洞与《学务纲要》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康有为的《大学院》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梁启超的《论师范》 | 第33-34页 |
| 第四节 蔡元培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 第34-36页 |
| 第五节 从北洋政府到南京政府有关教育宗旨的制定与实施 | 第36-44页 |
| 一、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 第36-38页 |
| 二、北洋政府复古实用的教育宗旨 | 第38-41页 |
| 三、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 | 第41-44页 |
| 第三章 图画手工教育的范式形成 | 第44-114页 |
| 第一节 学科概念与课程体系 | 第47-63页 |
| 一、概念的形成 | 第48-53页 |
| 二、学制体系的形成 | 第53-59页 |
| 三、课程体系的形成 | 第59-63页 |
| 第二节 师资与生源 | 第63-80页 |
| 一、日本教习的引入 | 第64-75页 |
| 二、中国师资的养成 | 第75-80页 |
|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 | 第80-107页 |
| 一、图画手工科基本课程体系的建立 | 第80-85页 |
| 二、写生教育理念的引入 | 第85-103页 |
| 三、图画教学模式的改造 | 第103-107页 |
| 第四节 理念与思想 | 第107-114页 |
| 一、实用与审美 | 第108-110页 |
| 二、通才与专业 | 第110-112页 |
| 三、艺术型教育家与教育型艺术家 | 第112-114页 |
| 第四章 学院美术教育的范式形成 | 第114-132页 |
| 第一节 高等教育学制的调整 | 第116-125页 |
| 一、大学基本学制雏形的建立 | 第116-118页 |
| 二、教育行政改革 | 第118-121页 |
| 三、艺术专修科的设立 | 第121-125页 |
| 第二节 以写实为核心的美术学院教育 | 第125-132页 |
| 一、美术学院教育与写实主义观念 | 第125-129页 |
| 二、以写实训练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 第129-132页 |
| 第五章 师范系科中的美术教育——以国立中央大学为例 | 第132-153页 |
| 第一节 师资养成 | 第133-136页 |
| 第二节 写实课程体系 | 第136-139页 |
| 第三节 写实教学理念 | 第139-153页 |
| 一、石膏模型写生 | 第141-144页 |
| 二、风景静物写生 | 第144-148页 |
| 三、人体写生 | 第148-151页 |
| 四、主题性创作 | 第151-153页 |
| 小结:学院化与师范性 | 第153-155页 |
| 结论 学科转型的历史必然 | 第155-162页 |
| 一、日本教育理念向欧美教育理念的转换 | 第155-156页 |
| 二、专业训练与科学主义思潮的联系 | 第15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2-169页 |
| 附录 | 第169-221页 |
| 一、图片索引 | 第169-170页 |
| 二、表格索引 | 第170-171页 |
| 三、文献索引 | 第171-22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221-223页 |
| 致谢 | 第223-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