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塔北奥陶系顶面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题目来源第9页
        1.1.2 选题依据第9页
        1.1.3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剥蚀量恢复方法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古构造恢复方法研究现状第13页
        1.2.3 塔北地区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4 存在的问题第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5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5-16页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第16-18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8-25页
    2.1 地质概况第18-19页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概况第19-23页
        2.2.1 下构造层第19-22页
        2.2.2 中构造层第22-23页
        2.2.3 上构造层第23页
    2.3 勘探概况第23-25页
第3章 构造特征第25-39页
    3.1 不整合面特征第25-28页
        3.1.1 主要不整合面展布特征第25-27页
        3.1.2 奥陶系顶面(T_7~0不整合面)发育特征第27-28页
    3.2 主干断裂带特征第28-39页
        3.2.1 断裂构造样式第28-31页
        3.2.2 断裂带特征第31-36页
        3.2.3 断裂演化期次第36-39页
第4章 剥蚀量恢复第39-45页
    4.1 趋势厚度法原理第39-41页
    4.2 目的层主要构造期剥蚀量恢复第41-45页
        4.2.1 奥陶系顶面加里东期剥蚀特征第41-42页
        4.2.2 奥陶系顶面海西早期剥蚀特征第42页
        4.2.3 奥陶系顶面海西晚期剥蚀特征第42页
        4.2.4 奥陶系顶面印支—燕山期剥蚀特征第42-43页
        4.2.5 奥陶系顶面喜山期剥蚀特征第43-45页
第5章 古构造演化特征第45-56页
    5.1 古构造研究方法第45-48页
        5.1.1 标志层法原理第45页
        5.1.2 标志层的选择第45-48页
    5.2 目的层主要构造期古构造特征第48-52页
        5.2.1 奥陶系顶面加里东期古构造特征第48页
        5.2.2 奥陶系顶面海西早期古构造特征第48-49页
        5.2.3 奥陶系顶面海西晚期古构造特征第49-50页
        5.2.4 奥陶系顶面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特征第50-51页
        5.2.5 奥陶系顶面喜山期古构造特征第51-52页
    5.3 古构造演化模式第52-56页
第6章 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第56-62页
    6.1 对烃源岩的影响第56-57页
    6.2 对储层条件的影响第57-58页
    6.3 对圈闭条件的影响第58-59页
    6.4 对运移条件的影响第59-61页
    6.5 对保存条件的影响第61-62页
结论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大方地区中—晚二叠世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相分析
下一篇:东濮凹陷现今地温场及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