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3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7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3-14页 |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7页 |
2.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4-15页 |
2.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5-17页 |
第3章 地层剖面描述 | 第17-41页 |
3.1 贵州省大方县百合乡赵家麻窝栖霞组实测地层剖面(A) | 第18-21页 |
3.2 贵州省大方县百合乡毛粟冲茅口组剖面(B) | 第21-24页 |
3.3 贵州省大方县小屯乡珠场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实测地层剖面(C) | 第24-27页 |
3.4 贵州省大方县佰纳乡白纳坪子龙潭组-长兴组实测地层剖面(D) | 第27-30页 |
3.5 贵州省大方县文阁毛粟山龙潭组实测地层剖面(E) | 第30-33页 |
3.6 贵州省大方县普底乡火干坪梁山组实测地层剖面(F) | 第33-34页 |
3.7 贵州省大方县鹏程乡庙脚龙潭组-长兴组实测地层剖面(G) | 第34-37页 |
3.8 贵州省大方县高店乡营盘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实测剖面(H) | 第37-41页 |
第4章 岩石地层划分对比 | 第41-52页 |
4.1 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理和方法 | 第41页 |
4.2 岩石地层划分沿革及划分方案 | 第41-52页 |
4.2.1 梁山组 | 第42-43页 |
4.2.2 栖霞组 | 第43-45页 |
4.2.3 茅口组 | 第45-47页 |
4.2.4 峨眉山玄武岩组 | 第47-48页 |
4.2.5 龙潭组 | 第48-50页 |
4.2.6 长兴组 | 第50-52页 |
第5章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 第52-59页 |
5.1 生物地层 | 第52-57页 |
5.1.1 腕足生物组合带 | 第52-53页 |
5.1.2 珊瑚类生物组合带 | 第53-54页 |
5.1.3 蜓类生物组合带 | 第54-56页 |
5.1.4 .植物组合带 | 第56-57页 |
5.2 二叠纪年代地层 | 第57-59页 |
5.2.1 中二叠统 | 第57页 |
5.2.2 上二叠统 | 第57-59页 |
第6章 沉积相分析 | 第59-67页 |
6.1 大方地区二叠纪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59-60页 |
6.2 大陆沉积体系组 | 第60-62页 |
6.2.1 沼泽沉积体系 | 第60-61页 |
6.2.2 大陆火山喷发体系 | 第61-62页 |
6.3 海洋沉积体系组 | 第62-64页 |
6.3.1 海岸沉积体系 | 第62-63页 |
6.3.2 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 | 第63-64页 |
6.4 大方地区中-晚二叠统沉积相模式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图版说明 | 第73-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