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悬索桥的发展概述 | 第10-13页 |
1.3 国内外岩锚悬索桥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地震概述 | 第14-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岩锚锚碇系统单锚理论计算分析 | 第18-29页 |
2.1 单锚初始张拉力分析 | 第18-24页 |
2.1.1 单根锚索初始张拉力的确定 | 第19页 |
2.1.2 锚固体承载力分析 | 第19-20页 |
2.1.3 锚索张拉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20-24页 |
2.2 单锚主缆缆力作用时锚固段注浆体应力理论解 | 第24-25页 |
2.3 单锚主缆缆力作用时锚固段岩体的理论解 | 第25-28页 |
2.3.1 Mindlin基础解 | 第25-26页 |
2.3.2 单锚主缆缆力作用时岩体应力的Mindlin解答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岩锚锚碇系统单锚数值模拟 | 第29-43页 |
3.1 FLAC 3D软件简介 | 第29-31页 |
3.1.1 FLAC 3D的计算特征 | 第30页 |
3.1.2 FLAC/FLAC 3D的求解流程 | 第30页 |
3.1.3 FLAC/FLAC 3D的应用范围 | 第30-31页 |
3.2 预应力作用时单锚数值模拟计算 | 第31-36页 |
3.2.1 建立数值模型方法探讨 | 第31-33页 |
3.2.2 模型计算材料参数表 | 第33页 |
3.2.3 基本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2.4 计算结果 | 第34-36页 |
3.3 单锚主缆缆力作用时数值模拟计算 | 第36-38页 |
3.3.1 概述 | 第36-37页 |
3.3.2 计算结果 | 第37-38页 |
3.4 单锚主缆缆力作用时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38-41页 |
3.4.1 锚固段注浆体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38-40页 |
3.4.2 锚固段周围岩体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静力条件下岩锚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43-70页 |
4.1 概述 | 第43-46页 |
4.1.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43-45页 |
4.1.2 计算方法 | 第45页 |
4.1.3 参数选取 | 第45页 |
4.1.4 计算工况 | 第45-46页 |
4.2 原始自然边坡工况边坡的稳定性 | 第46-50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4.2.2 边坡应力场及位移场 | 第47-48页 |
4.2.3 潜在滑动面及稳定性 | 第48-50页 |
4.3 施加岩锚预应力之前边坡的稳定性 | 第50-55页 |
4.3.1 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4.3.2 边坡应力场和位移场 | 第51-53页 |
4.3.3 潜在滑动面及稳定性 | 第53-55页 |
4.4 施加岩锚预应力之后边坡的稳定性 | 第55-59页 |
4.4.1 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4.4.2 边坡应力场及位移场 | 第56-57页 |
4.4.3 潜在滑动面及稳定性 | 第57-59页 |
4.5 主缆缆力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 | 第59-64页 |
4.5.1 计算模型 | 第59页 |
4.5.2 边坡应力场及位移场 | 第59-61页 |
4.5.3 潜在滑动面及稳定性 | 第61-64页 |
4.6 岩锚预应力对岩体应力场的影响 | 第64-68页 |
4.6.1 概述 | 第64页 |
4.6.2 计算模型 | 第64-65页 |
4.6.3 计算结果 | 第65-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地震荷载作用下岩锚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70-81页 |
5.1 岩锚边坡位移场及应力场 | 第71-73页 |
5.2 潜在滑动面及稳定性 | 第73-77页 |
5.2.1 4.32s典型时刻潜在滑动面 | 第73-74页 |
5.2.2 5.00s典型时刻潜在滑动面 | 第74页 |
5.2.3 计算点安全系数求解 | 第74-77页 |
5.3 坡体监测点时程分析 | 第77-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