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写作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写作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电信业互联协议基础理论概述 | 第20-30页 |
2.1 电信业互联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1.1 电信业互联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电信业互联的特点 | 第20-21页 |
2.1.3 电信业互联的功能 | 第21-22页 |
2.2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 第22-23页 |
2.2.1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特征 | 第23页 |
2.3 电信业互联协议国际相关法律文件 | 第23-25页 |
2.3.1 《基础电信协议》 | 第23-24页 |
2.3.2 《关于电信服务的附件》 | 第24-25页 |
2.3.3 《参考文件》 | 第25页 |
2.4 电信业互联协议国外相关立法 | 第25-27页 |
2.4.1 美国电信业互联协议相关立法 | 第25-26页 |
2.4.2 日本电信业互联协议相关立法 | 第26页 |
2.4.3 法国电信业互联协议相关立法 | 第26-27页 |
2.5 我国电信业互联协议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订立及其法律关系分析 | 第30-37页 |
3.1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订立及其效力 | 第30-31页 |
3.1.1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订立 | 第30页 |
3.1.2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效力 | 第30-31页 |
3.2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基本要求 | 第31-33页 |
3.2.1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标准格式 | 第31-32页 |
3.2.2 电信业互联协议应对外公开 | 第32页 |
3.2.3 电信业互联协议应内容申报 | 第32-33页 |
3.3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33-35页 |
3.3.1 电信业互联协议法律关系主体 | 第33-34页 |
3.3.2 电信业互联协议法律关系客体 | 第34页 |
3.3.3 电信业互联协议法律关系内容 | 第34-35页 |
3.4 电信业互联协议法律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3.4.1 主导运营商界定不合理 | 第35页 |
3.4.2 小型运营商互联接入权利保护不充分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法律问题 | 第37-47页 |
4.1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概述 | 第37-39页 |
4.1.1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的含义 | 第37页 |
4.1.2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4.1.3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4.2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的内容和手段 | 第39-42页 |
4.2.1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的内容 | 第39-40页 |
4.2.2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的手段 | 第40-42页 |
4.3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监管模式 | 第42-44页 |
4.3.1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机构及其法律地位 | 第42-43页 |
4.3.2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模式 | 第43-44页 |
4.4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存在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44-45页 |
4.4.1 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模式不合理 | 第44-45页 |
4.4.2 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解决法律问题 | 第47-57页 |
5.1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概述 | 第47-48页 |
5.1.1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的概念及特点 | 第47页 |
5.1.2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的类型 | 第47-48页 |
5.2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的管辖权 | 第48-51页 |
5.2.1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管辖权的模式分析 | 第48-49页 |
5.2.2 案例分析:德国电信诉欧盟委员会 | 第49-50页 |
5.2.3 电信业互联协议管制模式决定了其管辖权的模式 | 第50-51页 |
5.3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的法律适用 | 第51-53页 |
5.3.1 电信法律的适用 | 第51-52页 |
5.3.2 反垄断法的适用 | 第52页 |
5.3.3 WTO法的适用 | 第52-53页 |
5.4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解决的举证责任 | 第53-54页 |
5.4.1 电信业互联协议的举证原则 | 第53页 |
5.4.2 举证责任倒置在互联协议争议解决中的适用 | 第53-54页 |
5.5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解决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54-55页 |
5.5.1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管辖权不明确 | 第54-55页 |
5.5.2 “谁主张,谁举证”原则适用困难 | 第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6章 我国电信业互联协议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57-64页 |
6.1 我国电信业互联协议的立法完善 | 第57-59页 |
6.1.1 以《电信条例》为基础制定《电信法》 | 第57-58页 |
6.1.2 明确电信业互联协议的基本内容 | 第58-59页 |
6.2 电信业互联接入法律问题的完善 | 第59-60页 |
6.2.1 合理界定主导运营商及其强制接入义务 | 第59-60页 |
6.2.2 落实不对称管制实现实质公平 | 第60页 |
6.3 我国电信业互联协议监管法律问题的完善 | 第60-61页 |
6.3.1 依据独立性原则建立政监分离的监管机构 | 第60-61页 |
6.3.2 建立以《电信法》为核心的监管法律体系 | 第61页 |
6.4 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解决法律问题的完善 | 第61-63页 |
6.4.1 赋予法院对于电信业互联协议争议的司法管辖权 | 第61-62页 |
6.4.2 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引入电信业互联协议的争议解决中 | 第62-6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