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针尖腐蚀仪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扫描隧道显微镜简介 | 第9-10页 |
1.2.2 针尖质量对于STM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3 针尖制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4 针尖制作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针尖腐蚀仪的工作原理和机械结构设计 | 第14-20页 |
2.1 电化学腐蚀W针尖的化学机理和针形特点 | 第14-17页 |
2.1.1 直流腐蚀W针尖的微观过程 | 第15-16页 |
2.1.2 直流腐蚀W针尖的针形特点 | 第16-17页 |
2.2 针尖腐蚀仪的机械结构设计 | 第17-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针尖腐蚀仪控制电路设计 | 第20-32页 |
3.1 传统的控制电路设计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0-23页 |
3.1.1 传统电路设计 | 第20-22页 |
3.1.2 传统电路设计负载阻值的不稳定性 | 第22-23页 |
3.2 改进的控制电路设计及其制作效果 | 第23-27页 |
3.2.1 改进的电路设计 | 第23-25页 |
3.2.2 电路各个模块的工作功能 | 第25-26页 |
3.2.3 改进电路与传统电路制作效果对比 | 第26-27页 |
3.3 控制电路的差分模式设计及其特点 | 第27-29页 |
3.3.1 差分电路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3.3.2 差分电路的特点 | 第29页 |
3.4 截止电流模式和差分模式相结合的改进电路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针尖尖端长度测量 | 第32-48页 |
4.1 针尖图像处理概述 | 第33-35页 |
4.2 针尖图像灰度化及图像增强处理 | 第35-38页 |
4.2.1 针尖图像灰度处理 | 第35-36页 |
4.2.2 针尖灰度图像增强处理 | 第36-38页 |
4.3 针尖图像边缘提取 | 第38-41页 |
4.3.1 图像边缘特征 | 第38-39页 |
4.3.2 边缘滤波器 | 第39-41页 |
4.4 针尖边缘图像旋转变换 | 第41-45页 |
4.5 针尖尖端长度测量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针尖制作结果分析以及使用效果测试 | 第48-59页 |
5.1 针尖制作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5.1.1 腐蚀电压对针尖尖端长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5.1.2 截止电流对针尖尖端长度的影响 | 第50页 |
5.1.3 钨丝浸入溶液深度对针尖尖端长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5.1.4 差分灵敏度以及其他因素对针尖尖端长度的影响 | 第51-54页 |
5.2 针尖的形成过程 | 第54-55页 |
5.3 针尖的优化处理及使用效果测试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