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地方金融事业论文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0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0-21页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20-21页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1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1-24页
第2章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差异及收敛性的成因及机制分析第24-37页
    2.1 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其目标第24-27页
        2.1.1 普惠金融的内涵及发展第24-25页
        2.1.2 普惠金融的特征和目标第25-27页
    2.2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及机制第27-32页
        2.2.1 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第27-28页
        2.2.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第28页
        2.2.3 区域市场化程度的影响第28-29页
        2.2.4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9-30页
        2.2.5 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影响第30-32页
    2.3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收敛性的成因及机制第32-36页
        2.3.1 国家经济和金融发展战略的影响第32-33页
        2.3.2 金融产品创新及其扩散的影响第33-34页
        2.3.3 金融资源的区域间转移机制的影响第34-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第37-60页
    3.1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其成效第37-43页
        3.1.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阶段第37页
        3.1.2 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成效第37-43页
    3.2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第43-45页
    3.3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第45-58页
        3.3.1 因子分析方法及相关数据来源第45-46页
        3.3.2 相关年度区域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第46-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4章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差异和收敛性的分析和验证第60-80页
    4.1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第60-70页
        4.1.1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测度第60-63页
        4.1.2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3-70页
    4.2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收敛性的验证第70-78页
        4.2.1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α收敛验证及变异系数第70-73页
        4.2.2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速度的β收敛验证第73-74页
        4.2.3 东、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β收敛性验证第74-76页
        4.2.4 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收敛性验证结果的分析第76-78页
    4.3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5章 实现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收敛性的对策建议第80-90页
    5.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第80-82页
        5.1.1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措施第80页
        5.1.2 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第80-81页
        5.1.3 正确理解和运用“政府引导”的作用第81-82页
    5.2 加快落后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速度第82-86页
        5.2.1 加快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第82-83页
        5.2.2 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第83-84页
        5.2.3 鼓励东部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第84-85页
        5.2.4 实行区域差异化的金融发展政策第85-86页
    5.3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第86-87页
    5.4 完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第87-88页
        5.4.1 完善法律体系第87页
        5.4.2 改善信用环境第87-88页
    5.5 推动普惠金融知识普及第88-89页
        5.5.1 加强普惠金融宣传第88页
        5.5.2 发展普惠金融教育第88-89页
        5.5.3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第89页
    5.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结论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H市纳税咨询服务优化研究
下一篇:我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动态关系--基于DCC-MGARCH和M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