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源 | 第17-38页 |
2.1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的概念 | 第17-20页 |
2.1.1 干线公路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的定义 | 第18-20页 |
2.2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源的识别 | 第20-37页 |
2.2.1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源的概念 | 第20-22页 |
2.2.2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源的影响因素 | 第22-36页 |
2.2.3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主要风险源的结构 | 第36-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第38-59页 |
3.1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第38-40页 |
3.1.1 常用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简述 | 第38-39页 |
3.1.2 本文采取的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第39-40页 |
3.2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 第40-46页 |
3.2.1 道路条件不良路段的判断依据 | 第40-43页 |
3.2.2 主要交通事故形态的确定 | 第43-44页 |
3.2.3 风险源的初步处理 | 第44-45页 |
3.2.4 建立模型 | 第45-46页 |
3.3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 第46-57页 |
3.3.1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标准 | 第46页 |
3.3.2 交通安全风险设计指标与风险系数标准汇总 | 第46-54页 |
3.3.3 道路条件不良路段交通安全风险设计指标组合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 | 第59-71页 |
4.1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响应 | 第59页 |
4.2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道路方面 | 第59-68页 |
4.2.1 急弯路段 | 第59-61页 |
4.2.2 长大下坡路段 | 第61-63页 |
4.2.3 连续上坡路段 | 第63-64页 |
4.2.4 互通式立交区域 | 第64-65页 |
4.2.5 平面交叉口区域 | 第65页 |
4.2.6 过村镇路段 | 第65-67页 |
4.2.7 隧道或隧道群路段 | 第67-68页 |
4.3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管理方面 | 第68-70页 |
4.3.1 人的管理 | 第68-69页 |
4.3.2 车的管理 | 第69页 |
4.3.3 恶劣天气下的管理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干线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实例 | 第71-88页 |
5.1 概况 | 第71-83页 |
5.1.1 工程概况 | 第71-72页 |
5.1.2 交通量与交通组成 | 第72页 |
5.1.3 实测速度的统计与分析 | 第72-73页 |
5.1.4 交通事故情况综述 | 第73-74页 |
5.1.5 公路线形 | 第74-76页 |
5.1.6 视距分析 | 第76-78页 |
5.1.7 避险车道设置论证 | 第78页 |
5.1.8 路段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概况 | 第78-83页 |
5.2 风险评估过程 | 第83页 |
5.3 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 第83-87页 |
5.3.1 速度控制 | 第83-85页 |
5.3.2 优化交通标志标线 | 第85-86页 |
5.3.3 交通监控与信息发布系统 | 第86-87页 |
5.3.4 视线诱导与照明 | 第87页 |
5.3.5 夜间视觉警示设施 | 第87页 |
5.3.6 防撞护栏改善 | 第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