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城郊一级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7页 |
2.1 区域路网形态 | 第18-19页 |
2.1.1 路网形态 | 第18-19页 |
2.1.2 路网介数中心度 | 第19页 |
2.2 人的因素 | 第19-21页 |
2.2.1 机动车驾驶员 | 第19-20页 |
2.2.2 行人 | 第20页 |
2.2.3 非机动车驾驶员 | 第20-21页 |
2.3 车辆因素 | 第21-23页 |
2.3.1 客货车 | 第21-22页 |
2.3.2 小客车 | 第22页 |
2.3.3 电动车与摩托车 | 第22-23页 |
2.4 道路因素 | 第23-26页 |
2.4.1 平纵面线形 | 第23-24页 |
2.4.2 平面交叉与接入口 | 第24-25页 |
2.4.3 中央分隔带与开口密度 | 第25页 |
2.4.4 机非分隔带 | 第25页 |
2.4.5 车道数与车道宽度 | 第25-26页 |
2.4.6 路肩宽度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负二项模型的交通安全影响分析 | 第27-34页 |
3.1 调查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27-28页 |
3.2 负二项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3.2.1 事故数统计分布 | 第28-29页 |
3.2.2 负二项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3.2.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接入口分类与接入间距控制研究 | 第34-60页 |
4.1 接入口车速影响效应与分类 | 第34-40页 |
4.1.1 接入口对主线车速的影响 | 第34-39页 |
4.1.2 接入口分类与特征描述 | 第39-40页 |
4.1.3 接入口间距设置原则 | 第40页 |
4.2 相邻接入口间距 | 第40-50页 |
4.2.1 保证主线行车换道的近郊相邻接入口合理间距 | 第40-46页 |
4.2.2 保证主线行车安全的远郊相邻接入口最小间距 | 第46页 |
4.2.3 保证主线通行能力的相邻接入口最小间距 | 第46-50页 |
4.3 接入口与信控平面交叉口间距 | 第50-55页 |
4.3.1 上游接入口与信控平面交叉口合理间距 | 第50-53页 |
4.3.2 上游接入口与信控平面交叉口最小间距 | 第53-54页 |
4.3.3 下游接入口与信控平面交叉口最小间距 | 第54页 |
4.3.4 上下游接入口与信控平面交叉口间距 | 第54-55页 |
4.4 可左转接入口与远引左转掉头 | 第55-59页 |
4.4.1 可左转接入口控制 | 第55页 |
4.4.2 接入口远引左转掉头设置 | 第55-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信控平面交叉口间距控制研究 | 第60-70页 |
5.1 信控平面交叉口的分类与选取 | 第60-62页 |
5.2 基于交通流理论的信控平面交叉口间距 | 第62-66页 |
5.2.1 紊乱状态的距离 | 第63页 |
5.2.2 过渡状态的距离 | 第63-66页 |
5.2.3 稳定状态的距离 | 第66页 |
5.2.4 信控平面交叉口间距 | 第66页 |
5.3 基于接入口影响效应的信控平面交叉口间距 | 第66-69页 |
5.3.1 接入口当量化 | 第66-67页 |
5.3.2 接入口行车延误的信控平面交叉口间距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信控平面交叉口与接入口改善措施 | 第70-76页 |
6.1 信控平面交叉口与接入口间距改善措施 | 第70-72页 |
6.1.1 平交改立交 | 第70-71页 |
6.1.2 设置辅路 | 第71页 |
6.1.3 设置服务道路 | 第71-72页 |
6.1.4 设置隔离设施 | 第72页 |
6.2 信控平面交叉口与接入口平纵面线形改善措施 | 第72-74页 |
6.2.1 信控平面交叉口平纵面线形改善 | 第72-73页 |
6.2.2 接入口平纵面线形改善 | 第73-74页 |
6.3 交通标志标线 | 第74-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页 |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88页 |
附录 1 各路段道路交通主要特征 | 第83-87页 |
附录 2 各路段平均车速与事故数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