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逻辑框架 | 第14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特色 | 第14-15页 |
1.4.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海洋经济 | 第16页 |
2.1.2 海洋环境 | 第16-17页 |
2.1.3 协调发展 | 第17页 |
2.1.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2.2.2 系统耦合理论 | 第18页 |
2.2.3 协同理论 | 第18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20页 |
3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现状 | 第20-30页 |
3.1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3.1.1 海洋资源储备 | 第20-22页 |
3.1.2 海洋经济规模 | 第22页 |
3.1.3 海洋产业结构 | 第22-23页 |
3.2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环境现状 | 第23-30页 |
3.2.1 海洋资源状况 | 第24-26页 |
3.2.2 海洋污染状况 | 第26-28页 |
3.2.3 海洋灾害状况 | 第28-30页 |
4 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 第30-33页 |
4.1 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耦合分析 | 第30-31页 |
4.1.1 海洋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 | 第30页 |
4.1.2 海洋经济反作用于海洋环境 | 第30-31页 |
4.2 评价方法简介 | 第31-33页 |
4.2.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1页 |
4.2.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31-32页 |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2-33页 |
5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实证研究 | 第33-38页 |
5.1 指标体系设计 | 第33-34页 |
5.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3页 |
5.1.2 指标权重的赋予 | 第33-34页 |
5.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页 |
5.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34-35页 |
5.2.1 数据的来源 | 第34页 |
5.2.2 数据的标注化处理 | 第34-35页 |
5.3 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5.3.1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综合评价模型 | 第35页 |
5.3.2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 第35-36页 |
5.3.3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 第36页 |
5.4 实证结果与评价 | 第36-38页 |
5.4.1 实证结果 | 第36-37页 |
5.4.2 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37-38页 |
6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8-42页 |
6.1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8-39页 |
6.1.1 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 第38页 |
6.1.2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 第38页 |
6.1.3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有限 | 第38-39页 |
6.1.4 海洋科技水平较低 | 第39页 |
6.2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的制约因素 | 第39-42页 |
6.2.1 群众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39-40页 |
6.2.2 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 | 第40页 |
6.2.3 社会制度不完善 | 第40页 |
6.2.4 海洋科技动力不足 | 第40-42页 |
7 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 第42-46页 |
7.1 协调区域发展 | 第42页 |
7.2 优化产业结构 | 第42-43页 |
7.3 改变群众传统观念 | 第43页 |
7.4 地方政府加强管理 | 第43-44页 |
7.5 国家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 第44页 |
7.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44-4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