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图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3 教育学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3 小学中段科学课程“分组实验”现状调查 | 第19-26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19页 |
3.2 调查方式 | 第19-20页 |
3.3 现状分析和总结 | 第20-26页 |
3.3.1 教师问卷分析 | 第20-22页 |
3.3.2 学生问卷分析 | 第22-26页 |
4 基于现状提高中段学生'分组实验'效率的策略 | 第26-32页 |
4.1 分组实验前,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 第26-27页 |
4.1.1 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学生分组 | 第26页 |
4.1.2 组内实行责任分工,分工明确 | 第26-27页 |
4.2 分组实验中,学生需明确探究目的 | 第27-28页 |
4.2.1 策略一:创设情境,引领发现 | 第27-28页 |
4.2.2 策略二:明暗结合,出示有序 | 第28页 |
4.3 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 第28-29页 |
4.3.1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 第28-29页 |
4.3.2 加强实验指导 | 第29页 |
4.4 分组实验后,教师注重建立小组分组实验评价系统 | 第29-32页 |
4.4.1 策略一:学生自评和互评 | 第30页 |
4.4.2 策略二:小组竞争式评价 | 第30-31页 |
4.4.3 策略三:评语式评价 | 第31-32页 |
5 相应策略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第32-39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5.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32页 |
5.1.2 变量分析 | 第32-33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33-34页 |
5.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模式的差异 | 第33页 |
5.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组方式差异 | 第33-34页 |
5.2.3 相应的教学策略 | 第34页 |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4-37页 |
5.3.1 因变量的测量 | 第34-35页 |
5.3.2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第35页 |
5.3.3 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5.4.1 对学生实验能力成绩结果的分析 | 第37页 |
5.4.2 对学生科学课程学习兴趣结果的分析 | 第37页 |
5.4.3 对学生创造力水平测试结果的分析 | 第37-3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39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6.3 前景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