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区域性行政协议概述 | 第15-32页 |
第一节 区域性行政协议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 第15-18页 |
一、区域性行政协议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区域性行政协议的特征 | 第16-17页 |
三、区域性行政协议的类型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区域性行政协议的内容 | 第18-20页 |
一、正文部分 | 第19-20页 |
二、附则部分 | 第20页 |
第三节 我国区域性行政协议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4页 |
一、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存在地方政府合作的可能性 | 第20-21页 |
二、区域性行政协议是打破“行政区行政”局限性的有效途径 | 第21-22页 |
三、区域性行政协议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 | 第22-24页 |
第四节 区域性行政协议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24-32页 |
一、美国的州际合作:州际协定和行政协议 | 第24-28页 |
二、日本的跨区域行政协调制度 | 第28-30页 |
三、我国区域性行政协议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区域性行政协议的性质界定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区域性行政协议是行政规范性文件 | 第32-36页 |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和特征 | 第32-34页 |
二、区域性行政协议是行政规范性文件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区域性行政协议是对等性的行政契约 | 第36-41页 |
一、区域性行政协议是一种行政契约 | 第37-39页 |
二、区域性行政协议的对等性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区域性行政协议的效力分析 | 第41-49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区域性行政协议的效力分析 | 第41-43页 |
一、域外经验的考察 | 第41-42页 |
二、我国区域性行政协议的效力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区域性行政协议的具体效力分析 | 第43-46页 |
一、区域性行政协议对缔结协议主体的效力 | 第43-44页 |
二、区域性行政协议对协议区域内行政相对人的效力 | 第44-45页 |
三、区域性行政协议对其他行政区域的效力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区域性行政协议的效力等级分析 | 第46-49页 |
一、区域性行政协议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关系 | 第46-47页 |
二、区域性行政协议与本级政府规章的效力关系 | 第47-48页 |
三、区域性行政协议与本行政主体制定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关系 | 第48-49页 |
四、区域性行政协议之间的效力关系 | 第49页 |
第四章 我国区域性行政协议法律地位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 第49-64页 |
第一节 我国区域性行政协议法律地位存在的问题 | 第50-56页 |
一、区域性行政协议缺乏宪法法律的明确授权 | 第50-51页 |
二、区域性行政协议的缔结主体混乱 | 第51-52页 |
三、区域性行政协议的缔结程序随意 | 第52-53页 |
四、区域性行政协议的内容存在诸多漏洞 | 第53-56页 |
第二节 解决我国区域性行政协议法律地位问题的思考 | 第56-64页 |
一、赋予区域性行政协议明确法律地位 | 第57-58页 |
二、明确区域性行政协议的缔结主体 | 第58页 |
三、严格规范区域性行政协议的缔结程序 | 第58-60页 |
四、完善区域性行政协议的内容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