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1页 |
1.1 癌症的发展现状和治疗手段 | 第16-17页 |
1.2 肿瘤诊断技术和光学治疗 | 第17-30页 |
1.2.1 肿瘤的诊断 | 第17-19页 |
1.2.2 光热疗法 | 第19-26页 |
1.2.3 光动力疗法 | 第26-30页 |
1.3 肿瘤的诊断治疗一体化 | 第30-32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1页 |
第二章 NIR-Ⅱ强吸收的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性质研究 | 第41-56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 第42-47页 |
2.2.1 材料和表征 | 第42-43页 |
2.2.2 合成HEP | 第43-44页 |
2.2.3 合成两亲性嵌段聚合物mPEG-b-PHEP | 第44页 |
2.2.4 合成PBTPBF-BT半导体共轭聚合物 | 第44-45页 |
2.2.5 制备NPPBTPBF-BF纳米颗粒 | 第45页 |
2.2.6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实验 | 第45-46页 |
2.2.7 红外光(1064nm)照射下NPPBTPBF-BT纳米颗粒的光热效应及光稳定性实验 | 第46页 |
2.2.8 细胞培养 | 第46页 |
2.2.9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6-47页 |
2.2.10 死活染色实验 | 第4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2.3.1 制备NPPBTPBF-BT纳米颗粒及其在NIR-Ⅱ的强吸表征 | 第47-49页 |
2.3.2 NPPBTPBF-BT载药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实验 | 第49页 |
2.3.4 PBTPBF-BT的能量带隙 | 第49-50页 |
2.3.5 NPPBTPBF-BT的光热效应及光稳定性 | 第50-53页 |
2.3.6 NPPBTPBF-BT的体外光热毒性研究 | 第53-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NIR-Ⅱ强吸收的纳米体系实现体内光声成像介导的精准光热疗法 | 第56-66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3.2.1 动物模型 | 第57页 |
3.2.2 体内光热治疗实验 | 第57页 |
3.2.3 光声成像实验 | 第57页 |
3.2.4 体内基质胶中的NPPBTPBF-BT成像 | 第57页 |
3.2.5 肿瘤的光声成像及其生物分布试验 | 第57-58页 |
3.2.6 统计学分析 | 第58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5页 |
3.3.1 体内NPPBTPBF-BT的光热效应 | 第58-59页 |
3.3.2 体内NPPBTPBF-BT的抗肿瘤效果 | 第59-61页 |
3.3.3 NPPBTPBF-BT的光声成像实验 | 第61-64页 |
3.3.4 NPPBTPBF-BT的体内光声成像实验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2-73页 |
附录2 光热转换效率计算方法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