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软弱夹层陡倾岩层中地铁车站围岩稳定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9-14页 |
1.2.1 陡倾岩层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层状围岩大跨隧道开挖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1.2.3 软弱夹层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陡倾岩层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16-30页 |
2.1 陡倾岩层结构面特征 | 第16-20页 |
2.1.1 结构面的规模和分级 | 第16-17页 |
2.1.2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 第17-19页 |
2.1.3 软弱夹层及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 层状岩体强度的理论 | 第20-24页 |
2.2.1 Mohr-Coulomb强度准则 | 第20-23页 |
2.2.2 Hoek-Brown破坏准则 | 第23-24页 |
2.3 陡倾岩层破坏类型研究 | 第24-29页 |
2.3.1 陡倾岩层破坏类型及其破坏机制 | 第24页 |
2.3.2 陡倾岩层中大型地下洞室围岩的破坏机制 | 第24-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3 施工方法对车站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30-46页 |
3.1 隧道开挖施工方法 | 第30-32页 |
3.2 工程概况 | 第32-35页 |
3.2.1 工程介绍 | 第32页 |
3.2.2 地质概况 | 第32-34页 |
3.2.3 岩体力学参数及初期支护参数 | 第34-35页 |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3.3.1 模型区域范围 | 第35页 |
3.3.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35-36页 |
3.3.3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3.3.4 施工工序概述 | 第37页 |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7-43页 |
3.4.1 隧道周边位移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3.4.2 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3.4.3 初期支护内力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3.4.4 围岩塑性区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3.5 小结 | 第43-46页 |
4 车站施工过程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46-64页 |
4.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1.1 三维模型的选取范围 | 第46-47页 |
4.1.2 施工过程概述 | 第47页 |
4.2 隧道围岩变形与应力特征分析 | 第47-61页 |
4.2.1 围岩变形特征 | 第48-52页 |
4.2.2 围岩应力分布 | 第52-60页 |
4.2.3 隧道洞周塑性区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4.3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61-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5 软弱夹层对车站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64-82页 |
5.1 软弱夹层的分布情况 | 第64-65页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5.3 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分析 | 第66-80页 |
5.3.1 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 第66-74页 |
5.3.2 围岩应力特征分析 | 第74-78页 |
5.3.3 洞周塑性区分布特征 | 第78-80页 |
5.4 小结 | 第80-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