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基于信任关系特征的侗族乡村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第9页
        1.1.1 研究问题第9页
        1.1.2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1-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13-15页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第13页
        1.4.2 研究的创新点第13-15页
2 国内外研究述评及重要概念定义第15-29页
    2.1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5-21页
        2.1.1 国内研究述评第15-19页
        2.1.2 国外研究述评第19-21页
    2.2 重要概念定义第21-22页
        2.2.1 信任关系第21页
        2.2.2 乡村治理第21-22页
        2.2.3 社会网络第22页
        2.2.4“寨老”组织第22页
    2.3 本研究所用研究理论综述第22-29页
        2.3.1 社会资本理论第22-23页
        2.3.2 场域理论第23页
        2.3.3 多中心治理理论第23-24页
        2.2.4 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24-29页
3 侗族信任关系特征的田野调查第29-35页
    3.1 侗族简介第29页
        3.1.1 侗族的族称族源第29页
        3.1.2 侗族分布情况第29页
    3.2 侗族信任关系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29-30页
    3.3 问卷设计及田野调查第30-33页
        3.3.1 问卷设计第30页
        3.3.2 问卷调查情况第30-33页
        3.3.3 深度访谈介绍第33页
    3.4 调查结果第33-35页
        3.4.1 信度与效度检测第33页
        3.4.2 卡方检验第33-35页
4 侗族信任关系特征实证分析第35-51页
    4.1 对侗族信任关系的感知第35-38页
    4.2 侗族信任的感知和验证性分析第38-45页
        4.2.1 关系信任第38-40页
        4.2.2 能力信任第40-42页
        4.2.3 品德信任第42-45页
    4.3 侗族信任关系特征第45-50页
        4.3.1 侗族信任关系基础第45-46页
        4.3.2 侗族信任关系结构第46-50页
    4.4 小结第50-51页
5 信任关系特征——促进侗族乡村治理的基础要素第51-61页
    5.1 现有乡村治理结构及信任关系特征第51-56页
        5.1.1 侗族乡村治理历程第51-53页
        5.1.2 现今侗族社会治理结构及信任关系特征第53-56页
    5.2 侗族信任关系特征所“要求”的乡村治理结构第56-59页
        5.2.1 侗族信任关系特征的变迁与内部自治功能的演变第57-58页
        5.2.2 信任关系特征所“要求”的乡村治理结构第58-59页
    5.3 小结第59-61页
6 基于信任关系特征基础上的乡村治理策略第61-69页
    6.1 正视侗族信任内部化特征第61-63页
        6.1.1 赋予行动者更高主体性第61-62页
        6.1.2 巩固互惠共识第62页
        6.1.3 加大情感支撑第62-63页
        6.1.4 提高行动者能力第63页
        6.1.5 构建保障体系第63页
    6.2 积极回应侗族乡村发展需求第63-65页
        6.2.1 识别需求类型第63-64页
        6.2.2 加大外部资源输入第64页
        6.2.3 吸纳精英群体进入治理体系第64-65页
        6.2.4 加大合规文化宣传教育第65页
        6.2.5 畅通信息渠道第65页
    6.3 结论和研究展望第65-69页
        6.3.1 研究结论第66页
        6.3.2 研究展望第66-69页
致谢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附录第75-78页
    A. 调查问卷第75-78页
    B.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8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逻辑及政府的防范策略研究--以“李刚门”事件为例
下一篇:重庆市基层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研究--以重庆市Z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