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2 小结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4-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2.1.1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14-17页 |
2.1.2 情境 | 第17页 |
2.1.3 行动者 | 第17页 |
2.1.4 意义 | 第17-18页 |
2.1.5 知识库 | 第18页 |
2.1.6 政治机会结构 | 第18-19页 |
2.1.7 网络 | 第19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2.2.1 网络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现象学社会学社会行动理论 | 第20-21页 |
2.2.3 资源动员理论 | 第21-22页 |
2.2.4 政治过程理论 | 第22-24页 |
3 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逻辑综合分析框架 | 第24-33页 |
3.1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核心要素 | 第24-25页 |
3.1.1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场域——情境 | 第24页 |
3.1.2 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网络行动者 | 第24-25页 |
3.1.3 网络群体性事件构建方式——行动的符号语言 | 第25页 |
3.2 现象学社会学社会行动理论“意义—共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逻辑分析框架 | 第25-30页 |
3.2.1 意义的构建的过程 | 第25-27页 |
3.2.2 共意的形成的过程 | 第27-29页 |
3.2.3 现象学社会学行动理论“意义—共意”理论分析框架的优势与不足 | 第29-30页 |
3.3 综合分析框架的提出 | 第30-33页 |
3.3.1 综合分析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 第30页 |
3.3.2 综合分析框架构建的合理性 | 第30-32页 |
3.3.3 框架的解释 | 第32-33页 |
4 “李刚门”事件案例分析 | 第33-50页 |
4.1 案例选取说明 | 第33-34页 |
4.2 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4.3 事件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分析 | 第35-37页 |
4.3.1 政府 | 第35-36页 |
4.3.2 河北大学 | 第36页 |
4.3.3 陈晓凤家人 | 第36页 |
4.3.4 新媒体 | 第36页 |
4.3.5 民间意见领袖 | 第36页 |
4.3.6 网民 | 第36-37页 |
4.4 “李刚门”参与各方意义的构建过程 | 第37-44页 |
4.4.1 政府 | 第37-38页 |
4.4.2 河北大学 | 第38-39页 |
4.4.3 陈晓凤家人 | 第39-40页 |
4.4.4 新媒体 | 第40-41页 |
4.4.5 民间意见领袖 | 第41-42页 |
4.4.6 网民 | 第42-44页 |
4.5 “李刚门”事件网络共意的形成 | 第44-50页 |
4.5.1 “李刚门”共意的动员 | 第44-47页 |
4.5.2 “李刚门”共意的提升 | 第47-50页 |
5 政府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防控中的角色及“李刚门”事件中的经验教训 | 第50-55页 |
5.1 政府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防控中的角色定位 | 第50-51页 |
5.2 “李刚门”事件中政府防控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反映出的问题 | 第51-52页 |
5.2.1 官方话语缺失,丧失意义构建主导权 | 第51页 |
5.2.2 对谣言回应不及时,削弱了官方话语合法性 | 第51-52页 |
5.2.3 政府系统各自为政,影响了官方意义动员 | 第52页 |
5.2.4 政府社会资源的动员不力,失去了社会力量的意义支持 | 第52页 |
5.3 “李刚”事件中政府防控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2-53页 |
5.3.1“官本位”思想浓厚,缺乏与时俱进的治理理念 | 第52-53页 |
5.3.2 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 第53页 |
5.3.3 管理方式落后,没有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过渡 | 第53页 |
5.4 政府为核心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型的提出 | 第53-55页 |
6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防范对策 | 第55-59页 |
6.1 转变治理理念,重视网络舆情 | 第55-56页 |
6.1.1 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控与收集 | 第55页 |
6.1.2 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 第55-56页 |
6.2 改善治理手段,采用积极应对手段 | 第56页 |
6.2.1 堵疏结合,以疏为主 | 第56页 |
6.2.2 建立平等的对话沟通平台 | 第56页 |
6.3 完善治理制度,推进“依法治网” | 第56-57页 |
6.3.1 完善互联网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56-57页 |
6.3.2 建立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 第57页 |
6.4 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实现网络治理多元参与 | 第57-59页 |
6.4.1 加强政府内部的协同治理 | 第57-58页 |
6.4.2 加强政府与社会间的协同 | 第58-59页 |
7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