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2章 线控转向电机建模与三闭环矢量控制仿真 | 第19-35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2.1.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2.1.2 d-q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SVPWM仿真模型 | 第21-26页 |
2.3 线控转向电机三闭环调节器的设计 | 第26-34页 |
2.3.1 电流环建模仿真 | 第26-29页 |
2.3.2 速度环建模仿真 | 第29-31页 |
2.3.3 位置环建模仿真 | 第31-32页 |
2.3.4 仿真分析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线控转向电机基速内控制算法研究 | 第35-53页 |
3.1 三闭环矢量控制系统 | 第35页 |
3.2 基速内电流决策策略研究 | 第35-39页 |
3.2.1 基速内电流决策策略分类 | 第36页 |
3.2.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的原理与实现 | 第36-39页 |
3.3 考虑参数变化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的研究 | 第39-45页 |
3.3.1 电机参数辨识方法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3.3.2 电机参数对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MRAS参数辨识自适应律的设计 | 第41-45页 |
3.4 基速内定子电流决策控制算法的确定 | 第45-46页 |
3.5 仿真分析 | 第46-51页 |
3.5.1 基于MRAS的最大转矩电流比矢量控制模型 | 第46-47页 |
3.5.2 MRAS参数辨识仿真分析 | 第47-48页 |
3.5.3 基速内控制策略仿真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线控转向电机弱磁控制算法研究 | 第53-71页 |
4.1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原理 | 第53-55页 |
4.1.1 电压极限椭圆 | 第53-54页 |
4.1.2 电流极限圆 | 第54-55页 |
4.2 常用的弱磁控制策略分析 | 第55-56页 |
4.2.1 基于公式法的前馈弱磁 | 第55-56页 |
4.2.2 基于电压闭环的负i_d反馈法弱磁 | 第56页 |
4.3 超前角弱磁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56-60页 |
4.3.1 超前角弱磁控制策略的控制方法 | 第56-57页 |
4.3.2 超前角弱磁控制策略的控制实现 | 第57-58页 |
4.3.3 超前角弱磁控制策略电流矢量轨迹分析 | 第58-60页 |
4.4 基于模糊PI的超前角弱磁控制策略的确定 | 第60-64页 |
4.4.1 弱磁控制模糊PI调节器设计 | 第60-64页 |
4.4.2 基于模糊PI的超前角弱磁控制策略 | 第64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64-69页 |
4.5.1 弱磁控制策略模型 | 第64-65页 |
4.5.2 无弱磁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第65-66页 |
4.5.3 弱磁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第66-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基于软件建模的自动代码生成技术与实验研究 | 第71-85页 |
5.1 自动代码生成技术 | 第71-77页 |
5.1.1 RTW自动代码生成流程 | 第71-72页 |
5.1.2 自动代码的技术实现 | 第72-75页 |
5.1.3 基于软件建模的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 第75-77页 |
5.2 线控转向试验台的建立 | 第77-79页 |
5.2.1 电机控制器硬件设计 | 第77-78页 |
5.2.2 线控转向实验台 | 第78-79页 |
5.3 实验验证 | 第79-84页 |
5.3.1 基速内控制策略控制效果实验 | 第79-81页 |
5.3.2 弱磁控制效果实验 | 第81-83页 |
5.3.3 方向盘转角跟随控制效果实验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5-8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5-86页 |
6.2 全文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