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超疏水表面润湿性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1.2.1 浸润性的表征 | 第13-14页 |
1.2.2 固体表面化学组成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14页 |
1.2.3 表面微观结构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第16-21页 |
1.3.1 模板法 | 第16-17页 |
1.3.2 刻蚀法 | 第17-18页 |
1.3.3 静电纺丝法 | 第18-19页 |
1.3.4 化学沉积法 | 第19-20页 |
1.3.5 溶胶凝胶法 | 第20页 |
1.3.6 相分离法 | 第20-21页 |
1.4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 第21-22页 |
1.5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 | 第22-25页 |
1.5.1 自清洁 | 第22-23页 |
1.5.2 金属防腐 | 第23页 |
1.5.3 油水分离 | 第23-24页 |
1.5.4 抗菌材料 | 第24页 |
1.5.5 防覆冰 | 第24-25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5-28页 |
1.6.1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2 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2.3 超疏水铁表面的制备 | 第29页 |
2.4 有机硅改性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2.5 Al_2O_3/水性丙烯酸酯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 | 第30-31页 |
2.6 改性Al_2O_3/丙烯酸酯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 | 第31-32页 |
2.6.1 纳米氧化铝的疏水化改性 | 第31页 |
2.6.2 硬脂酸的改性原理 | 第31页 |
2.6.3 改性Al_2O_3/丙烯酸酯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 | 第31-32页 |
2.7 测试与表征 | 第32-37页 |
2.7.1 超疏水铁表面的测试与表征 | 第32页 |
2.7.2 有机硅改性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的测试与表征 | 第32-34页 |
2.7.3 Al_2O_3/水性丙烯酸酯超疏水复合涂层的测试与表征 | 第34-35页 |
2.7.4 改性Al_2O_3/丙烯酸酯超疏水复合涂层的测试与表征 | 第35-37页 |
第3章 超疏水铁表面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37-49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超疏水铁表面制备过程影响因素分析及工艺优化 | 第38-42页 |
3.2.1 CuCl_2浓度对表面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刻蚀时间对表面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硬脂酸浓度对表面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修饰时间对表面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超疏水铁表面的微观结构 | 第42-43页 |
3.4 超疏水铁表面的稳定性 | 第43-45页 |
3.4.1 耐热老化稳定性 | 第43-44页 |
3.4.2 耐酸碱性 | 第44-45页 |
3.5 粘附性能 | 第45页 |
3.6 超疏水铁表面疏水性理论分析 | 第45-46页 |
3.7 超疏水铁表面在自清洁中的应用 | 第46页 |
3.8 超疏水铁表面在防结冰中的应用 | 第46-4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有机硅改性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9-62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60页 |
4.2.1 核壳型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单体转化率 | 第49-50页 |
4.2.2 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工艺优化 | 第50-55页 |
4.2.3 涂膜性能 | 第55-56页 |
4.2.4 红外分析 | 第56-57页 |
4.2.5 乳液粒径分析 | 第57页 |
4.2.6 TGA分析 | 第57-58页 |
4.2.7 DSC分析 | 第58-59页 |
4.2.8 水接触角分析 | 第59-60页 |
4.2.9 AFM分析 | 第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Al_2O_3/水性丙烯酸酯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62-79页 |
5.1 引言 | 第62-63页 |
5.2 超疏水复合涂层制备过程影响因素分析及工艺优化 | 第63-66页 |
5.2.1 纳米氧化铝含量对涂层疏水性和成膜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2 修饰时间对涂层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3 硬脂酸浓度对涂层水接触角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超疏水涂层的微观结构 | 第66-68页 |
5.4 不同材质上的超疏水性能 | 第68-69页 |
5.5 超疏水涂层的稳定性 | 第69-72页 |
5.5.1 耐热老化稳定性 | 第69-70页 |
5.5.2 耐酸碱性 | 第70-71页 |
5.5.3 耐溶剂性 | 第71-72页 |
5.6 粘附性能 | 第72页 |
5.7 涂层超疏水性理论分析 | 第72-73页 |
5.8 超疏水涂层在自清洁中的应用 | 第73-74页 |
5.9 超疏水表面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 第74-77页 |
5.9.1 超疏水超亲油滤布的制备 | 第74-75页 |
5.9.2 滤布孔隙率对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75页 |
5.9.3 含水量对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75页 |
5.9.4 油的种类对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5.9.5 滤布循环使用次数对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76页 |
5.9.6 pH值对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76页 |
5.9.7 滤布水接触角对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5.9.8 油水分离机理分析 | 第77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改性Al_2O_3/丙烯酸酯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79-94页 |
6.1 引言 | 第79页 |
6.2 改性条件对纳米氧化铝疏水化的影响 | 第79-82页 |
6.2.1 溶剂 | 第79-80页 |
6.2.2 反应温度 | 第80-81页 |
6.2.3 硬脂酸用量 | 第81页 |
6.2.4 反应时间 | 第81-82页 |
6.3 疏水化改性纳米氧化铝的表征 | 第82-84页 |
6.4 硅丙乳液含量对涂层疏水性和成膜性的影响 | 第84-85页 |
6.5 改性Al_2O_3/丙烯酸酯超疏水涂层的微观结构 | 第85-86页 |
6.6 不同材质上的超疏水性能 | 第86-87页 |
6.7 超疏水涂层的稳定性 | 第87-89页 |
6.7.1 耐热老化稳定性 | 第87-88页 |
6.7.2 耐酸碱性 | 第88-89页 |
6.7.3 耐溶剂性 | 第89页 |
6.8 粘附性能 | 第89-90页 |
6.9 涂层超疏水性理论分析 | 第90页 |
6.10 超疏水涂层在自清洁中的应用 | 第90-92页 |
6.11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结论 | 第94-95页 |
7.2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