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汪曾祺的创作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生态批评”理论界定 | 第10-12页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12-17页 |
1.2.1 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 汪曾祺创作中生态意识的流变 | 第17-23页 |
1.1 解放以前的创作: 生态意识的萌发 | 第18-20页 |
1.2 “十七年”期间的创作: 生态意识的坚守 | 第20-21页 |
1.3 新时期以来的创作: 生态意识的圆融 | 第21-23页 |
2. 汪曾祺创作中生态思想的呈现 | 第23-50页 |
2.1 “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 | 第24-30页 |
2.1.1 柔软平和的“水”意象 | 第25-28页 |
2.1.2 悠长幽静的“街巷”意象 | 第28-30页 |
2.2 仁民爱物的社会生态思想 | 第30-35页 |
2.2.1 生态伦理下的生命关爱 | 第31-33页 |
2.2.2 儒家思想中的仁心美德 | 第33-35页 |
2.3 古朴浓郁的文化生态思想 | 第35-43页 |
2.3.1 往昔纯朴的良风美俗 | 第35-38页 |
2.3.2 四方地道的饮食文化 | 第38-43页 |
2.4 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态思想 | 第43-50页 |
2.4.1 儿童视角的家园寻求 | 第44-47页 |
2.4.2 佛道思想境界的共鸣 | 第47-50页 |
3. 汪曾祺创作中生态隐忧的哲思 | 第50-57页 |
3.1 父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观照 | 第50-52页 |
3.2 经济浪潮后的民族文化消逝 | 第52-57页 |
结语 生态批评视域下研究汪曾祺创作的现实意义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