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赵紫宸的时代与神学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及港台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的研究 | 第11-15页 |
1.3 本文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意义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提纲挈领——赵紫宸《耶稣传》概述 | 第18-28页 |
2.1 《耶稣传》的成书背景 | 第18-21页 |
2.1.1 赵紫宸作《耶稣传》的目的和理由 | 第18-19页 |
2.1.2 《耶稣传》的体裁 | 第19-20页 |
2.1.3 赵紫宸作《耶稣传》所运用的材料和参考文献 | 第20-21页 |
2.2 呈现耶稣形象的方法和实例 | 第21-28页 |
2.2.1 想象:补足耶稣生平 | 第21-22页 |
2.2.2 读史:塑造适宜社会的、反末世论的、有新理想的耶稣 | 第22-24页 |
2.2.3 解释:探究耶稣理想的兼容性 | 第24-28页 |
3 以意逆志——赵紫宸《耶稣传》中的思想 | 第28-40页 |
3.1 《耶稣传》中的神学思想 | 第28-34页 |
3.1.1 上帝论 | 第28-29页 |
3.1.2 基督论 | 第29-31页 |
3.1.3 救赎论 | 第31-32页 |
3.1.4 天国论 | 第32-34页 |
3.2 《耶稣传》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部分 | 第34-40页 |
3.2.1 赵紫宸《耶稣传》中的土地、家国和民族之思 | 第34-35页 |
3.2.2 赵紫宸《耶稣传》中的伦理之思 | 第35-38页 |
3.2.3 赵紫宸《耶稣传》中的美学之思 | 第38-40页 |
4 知人论世——赵紫宸《耶稣传》中思想的成因 | 第40-50页 |
4.1 赵紫宸顺应时代的创作——《耶稣传》 | 第40-46页 |
4.1.1 时代背景——非基督教运动 | 第40-42页 |
4.1.2 基督教在时代中的声音——建立自立、本色化的教会 | 第42-44页 |
4.1.3 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文化的书写——以耶稣为例 | 第44-46页 |
4.2 赵紫宸前期理论的实践作品——《耶稣传》 | 第46-50页 |
4.2.1 赵紫宸前期的宗教哲学观点 | 第46-47页 |
4.2.2 赵紫宸前期关于中国文化倾向性的论述 | 第47-50页 |
5 结语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