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三远法”的提出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透视方法 | 第12-29页 |
(一)郭熙的《林泉高致》与“三远法”的内涵 | 第13-20页 |
1.作为一种透视方法的“三远法” | 第14-16页 |
2.“三远法”的山水画意境 | 第16-20页 |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散点透视”方法的典型体现 | 第20-23页 |
(三)郭熙绘画在创作中对“三远法”的运用—以《早春图》为例 | 第23-29页 |
1.“三远法”在其创作中的运用 | 第24-26页 |
2.“尚平远”的审美趣味 | 第26-29页 |
二、“三远法”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的影响 | 第29-42页 |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透视方法和规律的总结与发扬 | 第29-32页 |
(二)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透视法制定了一种视觉法式和规范 | 第32-33页 |
(三)“三远法”对后世山水画构图和风格的深刻影响 | 第33-42页 |
1.以“三远法”为代表的构图形式 | 第33-36页 |
2.以“三远法”为模式的表现风格 | 第36-42页 |
三、“三远法”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义 | 第42-59页 |
(一)中国古人看世界的方法在绘画中的体现 | 第42-48页 |
1.视觉习惯与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 第42-46页 |
2.民族观看习惯与整体表现风格 | 第46-48页 |
(二)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特征的艺术化表达 | 第48-52页 |
(三)在世界绘画史上确立了独特的透视方法 | 第52-54页 |
(四)“三远法”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 第54-59页 |
1.“远”的意义 | 第55-57页 |
2.崇尚“平远”的空间意识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