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厂李家坳铅锌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区概况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区地理及交通状况 | 第13页 |
1.3.2 研究区自然及经济概况 | 第13-14页 |
1.3.3 研究区地质工作程度 | 第14-16页 |
1.4 调研工作概况 | 第16-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8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其演化 | 第19-20页 |
2.2 地层 | 第20-23页 |
2.2.1 主要地层简介 | 第20-22页 |
2.2.2 赋矿层位岩石化学特征 | 第22-23页 |
2.3 构造 | 第23-26页 |
2.3.1 区域主要褶皱构造 | 第23-25页 |
2.3.2 区域主要断裂 | 第25-26页 |
2.4 岩浆岩 | 第26-27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李家坳矿区地质特征 | 第28-37页 |
3.1 地层 | 第28-30页 |
3.1.1 中泥盆统 | 第28-29页 |
3.1.2 上泥盆统 | 第29页 |
3.1.3 下石炭统 | 第29-30页 |
3.1.4 第四系 | 第30页 |
3.2 构造 | 第30-32页 |
3.2.1 褶皱 | 第30-31页 |
3.2.2 断裂 | 第31-32页 |
3.3 岩浆岩 | 第32页 |
3.4 矿体特征 | 第32-33页 |
3.5 矿石特征 | 第33-35页 |
3.5.1 矿物成分 | 第33-34页 |
3.5.2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4页 |
3.5.3 矿石有用组分及含量 | 第34页 |
3.5.4 矿石类型 | 第34-35页 |
3.6 矿床成因探讨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 | 第37-40页 |
4.1 采样布设 | 第37页 |
4.2 采样方法 | 第37-38页 |
4.3 采样记录 | 第38页 |
4.4 重复采样和样品加工 | 第38-39页 |
4.5 工作质量检查 | 第39页 |
4.6 分析元素与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68页 |
5.1 化探数据基本统计特征 | 第40-42页 |
5.1.1 土壤元素丰度特征 | 第40-41页 |
5.1.2 土壤元素分异特征 | 第41-42页 |
5.2 单元素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42-57页 |
5.2.1 元素异常下限的确定 | 第42-43页 |
5.2.2 单元素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43-57页 |
5.3 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 第57-64页 |
5.3.1 相关分析 | 第58-60页 |
5.3.2 R型聚类分析 | 第60-61页 |
5.3.3 R型因子分析 | 第61-64页 |
5.3.4 小结 | 第64页 |
5.4 元素组合异常特征 | 第64-68页 |
5.4.1 Zn-Cd-Bi-Sb组合异常特征 | 第64-65页 |
5.4.2 Pb-Ag组合异常特征 | 第65-66页 |
5.4.3 Cu-Mo-Au-Hg组合异常特征 | 第66-68页 |
第六章 异常的解释与找矿预测 | 第68-80页 |
6.1 异常的因子得分分析 | 第68-70页 |
6.2 异常的岩石地层背景分析 | 第70-71页 |
6.3 异常的构造背景分析 | 第71-73页 |
6.4 控矿因素 | 第73-74页 |
6.4.1 地层 | 第73页 |
6.4.2 构造 | 第73-74页 |
6.4.3 变质作用 | 第74页 |
6.5 找矿预测 | 第74-80页 |
6.5.1 成矿有利因素分析 | 第74-77页 |
6.5.2 找矿远景区预测 | 第77-80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A 硕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
附录B 硕士在读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