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1. 道教经典 | 第9页 |
2. 有关符箓、符字的论著 | 第9-10页 |
3. 有关文字形变、汉字文化的论著 | 第10-11页 |
4. 有关俗文字、书法文字的论著 | 第11-12页 |
(三) 研究过程、方法和说明 | 第12-15页 |
1. 选好文本、准备材料 | 第12-13页 |
2. 阅读文本、对比分析 | 第13页 |
3. 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 | 第13-14页 |
4. 有关说明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符箓与符箓文字等 | 第15-24页 |
(一) 符箓与符箓文字 | 第15-19页 |
1. 符、符箓 | 第15-18页 |
2. 符箓文字 | 第18-19页 |
(二) 俗体,俗文字 | 第19-20页 |
1. 关于正体与俗体 | 第19-20页 |
2. 俗文字及其特点 | 第20页 |
(三) 从书法角度分析符字 | 第20-21页 |
(四) 符箓、符字构形的基本规律 | 第21-24页 |
第三章 符箓文字形变的原因和条件 | 第24-31页 |
(一) 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4-25页 |
(二) 符箓的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地位 | 第25-26页 |
(三) 人们求新,求变,求简(繁),求美的心理 | 第26-27页 |
(四) 文字形体的变化 | 第27-28页 |
(五) 书写材料、工具,书写方法和过程的影响 | 第28-29页 |
(六) 其它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符箓文字形变的主要规律 | 第31-53页 |
(一) 笔画形变的规律 | 第31-37页 |
1. 曲笔与直笔 | 第32-33页 |
2. 断笔与连笔 | 第33页 |
3. 减笔与加笔 | 第33-34页 |
4. 实笔与虚笔 | 第34页 |
5. 顺笔与逆笔 | 第34-35页 |
6. 叉笔、拆笔与合笔 | 第35-36页 |
7. 插笔 | 第36页 |
8. 饰笔 | 第36-37页 |
(二) 单个符字(形素和结构)的形变规律 | 第37-46页 |
1. 根据汉字造字原理新造符字 | 第37-38页 |
2. 书体的变化 | 第38-39页 |
3. 方化与圆化 | 第39-40页 |
4. 简化与繁化 | 第40-41页 |
5. 同化(类化)、异化与讹化 | 第41-43页 |
6. 体式变化与形体的夸张 | 第43-44页 |
7. 结构变化 | 第44-45页 |
8. 随文改字 | 第45-46页 |
(三) 符字组合时的形变规律 | 第46-53页 |
1. 复文 | 第46-47页 |
2. 穿插与包含 | 第47-48页 |
3. 合形与联边 | 第48-49页 |
4. 重合 | 第49-50页 |
5. 一笔符字 | 第50-51页 |
6. 换位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符箓文字形变的意义、影响和启示 | 第53-61页 |
(一) 对文字(尤其是俗字、艺术字)形体的影响及其改革的启示 | 第54-55页 |
(二) 对书法篆刻等艺术(文字)的影响与启示 | 第55-57页 |
(三) 对俗文化的影响 | 第57-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后记 | 第66-68页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