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4.1 研究视角创新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9-20页 |
第2章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2.1 内部控制概述 | 第20-21页 |
2.1.1 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 | 第20页 |
2.1.2 内部控制定义 | 第20-21页 |
2.1.3 内部控制要素 | 第21页 |
2.2 应收账款概述 | 第21-23页 |
2.2.1 应收账款定义 | 第21-22页 |
2.2.2 应收账款风险 | 第22-23页 |
2.3 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过程 | 第23-24页 |
第3章 TJ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现状 | 第24-29页 |
3.1 TJ公司简介 | 第24页 |
3.2 TJ公司应收账款现状 | 第24-28页 |
3.2.1 公司应收账款账龄 | 第24-26页 |
3.2.2 TJ公司应收账款重要客户 | 第26页 |
3.2.3 与公司应收账款相关的主要财务指标 | 第26-28页 |
3.3 TJ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 | 第28-29页 |
第4章 TJ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9页 |
4.1 TJ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 第29-32页 |
4.1.1 缺少信用管理部门 | 第29-30页 |
4.1.2 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不合理 | 第30-31页 |
4.1.3 企业内部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 第31-32页 |
4.2 TJ公司应收账款内控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 第32页 |
4.2.1 管理层过度看重业绩而忽略企业风险管理 | 第32页 |
4.2.2 企业缺乏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及风险应对措施 | 第32页 |
4.3 TJ公司应收账款内控控制活动薄弱 | 第32-34页 |
4.3.1 不相容权责未分离且存在关联方交易 | 第32-33页 |
4.3.2 忽视合同的签订及审核 | 第33-34页 |
4.3.3 对已发生的欠款缺少有效的催收手段 | 第34页 |
4.4 TJ公司应收账款内控信息与沟通渠道不畅通 | 第34-36页 |
4.4.1 公司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 | 第34-35页 |
4.4.2 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得不到实时共享 | 第35-36页 |
4.5 TJ公司应收账款内控监督体系不健全 | 第36-39页 |
4.5.1 公司内部审计力度不强 | 第36-37页 |
4.5.2 对应收账款的相关基础证据监管力度不足 | 第37-39页 |
第5章 加强TJ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对策 | 第39-54页 |
5.1 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 第39-44页 |
5.1.1 设置独立的客户信用管理部门 | 第39-42页 |
5.1.2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 | 第42-44页 |
5.1.3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44页 |
5.2 开展应收账款风险评估与控制 | 第44-47页 |
5.2.1 开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识 | 第44-46页 |
5.2.2 将企业现存的风险进行转移 | 第46-47页 |
5.3 完善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 | 第47-51页 |
5.3.1 不相容职责相分离并减少关联交易 | 第47-48页 |
5.3.2 加大对合同内容的审核力度 | 第48-49页 |
5.3.3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 | 第49-50页 |
5.3.4 建立健全赊销审批流程 | 第50-51页 |
5.4 建立科学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 第51-52页 |
5.5 内部监督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 | 第52-54页 |
5.5.1 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力度 | 第52-53页 |
5.5.2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会计基础证据的监督管理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