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5页 |
1.1 植物青枯病的病原特点及病害发生条件 | 第12-14页 |
1.2 植物青枯病菌种以下的分类体系 | 第14-18页 |
1.2.1 传统的分类体系 | 第14-16页 |
1.2.2 演化型的分类体系 | 第16-18页 |
1.2.3 最新的分类体系 | 第18页 |
1.3 植物青枯病菌种以下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18-24页 |
1.3.1 植物青枯病菌种以下整体分类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1.3.2 葫芦科植物青枯病菌种以下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1.3.3 烟草青枯病菌种以下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23页 |
1.3.4 其他植物青枯病菌种以下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2.1 材料 | 第25-26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2.1.2 供试培养基 | 第25-26页 |
2.1.3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6页 |
2.1.4 主要试验试剂 | 第26页 |
2.2 方法 | 第26-35页 |
2.2.1 植物青枯病样品采集与调查方法 | 第26-27页 |
2.2.2 植物青枯病菌分离 | 第27页 |
2.2.3 病原菌纯化及保存 | 第27页 |
2.2.4 病原菌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5 病原菌演化型测定 | 第28页 |
2.2.6 病原菌序列变种测定 | 第28-29页 |
2.2.6.1 病原菌egl基因的扩增 | 第28-29页 |
2.2.6.2 病原菌mutS基因的扩增 | 第29页 |
2.2.7 病原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页 |
2.2.8 葫芦科植物青枯病菌的特性测定 | 第29-35页 |
2.2.8.1 菌体形态的电镜观察 | 第30页 |
2.2.8.2 病原菌生理生化性测定 | 第30-31页 |
2.2.8.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31-32页 |
2.2.8.4 病原菌的生理小种测定 | 第32-33页 |
2.2.8.5 病原菌的生化型测定 | 第33页 |
2.2.8.6 病原菌16S rDNA和1pxC及其上游部分序列测定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60页 |
3.1 广西植物青枯病发生情况与分离获得的菌株 | 第35-36页 |
3.2 病原菌的演化型及序列变种鉴定结果 | 第36-53页 |
3.2.1 病原菌的演化型 | 第36-49页 |
3.2.2 病原菌的序列变种 | 第49-53页 |
3.3 葫芦科植物青枯病菌的特性 | 第53-60页 |
3.3.0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53-54页 |
3.3.1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54页 |
3.3.2 病原菌的致病性 | 第54-56页 |
3.3.3 病原菌的生理小种 | 第56-57页 |
3.3.4 病原菌的生化型 | 第57-58页 |
3.3.5 病原菌的16S rDNA序列和1pxC及其上游部分序列 | 第58-60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0-67页 |
4.1 讨论 | 第60-65页 |
4.1.1 广西植物青枯病发生情况 | 第60-61页 |
4.1.2 广西植物青枯病菌的演化型及序列变种 | 第61-64页 |
4.1.3 葫芦科植物青枯病菌的特性 | 第64-65页 |
4.1.3.1 致病性 | 第64页 |
4.1.3.2 生理小种 | 第64-65页 |
4.1.3.3 生化型 | 第65页 |
4.2 结论 | 第65-66页 |
4.2.1 广西植物青枯病菌演化型和序列变种 | 第65页 |
4.2.2 葫芦科植物青枯病菌特性 | 第65-66页 |
4.3 创新点 | 第66页 |
4.4 后续研究设想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
一 科研项目 | 第74页 |
二 学术活动 | 第74页 |
三 论文发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