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白灵侧耳菌丝生理成熟期环境控制及生理指标测定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4页
    1.1 白灵侧耳研究现状第13-14页
        1.1.1 白灵侧耳的食药用价值第13页
        1.1.2 白灵侧耳种植产业现状第13页
        1.1.3 白灵侧耳栽培学研究第13-14页
    1.2 菌丝成熟度对食用菌生理学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食用菌生长发育规律第14页
        1.2.2 食用菌菌丝成熟度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白灵侧耳菌丝成熟的研究第15-16页
    1.3 胞外酶的概述第16-17页
        1.3.1 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第16页
        1.3.2 半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第16页
        1.3.3 淀粉酶的性质研究第16-17页
    1.4 麦角固醇的概述第17-19页
        1.4.1 麦角固醇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第17-18页
        1.4.2 麦角固醇的萃取方法第18页
        1.4.3 麦角固醇的测定方法第18-19页
    1.5 代谢组学介绍第19-20页
        1.5.1 食用菌代谢产物研究第19-20页
    1.6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及进展第20-23页
        1.6.1 样品分析技术第21-22页
        1.6.2 数据处理第22-23页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2.1 供试材料第24页
        2.1.1 供试菌株第24页
        2.1.2 栽培配方第24页
        2.1.3 供试菌瓶第24页
        2.1.4 供试栽培袋第24页
    2.2 栽培试验第24-25页
        2.2.1 温度试验第24页
        2.2.2 光照试验第24-25页
        2.2.3 观察与记录第25页
    2.3 胞外酶活性第25-26页
        2.3.1 采样方法第25页
        2.3.2 胞外酶粗酶液制备第25页
        2.3.3 胞外酶活的测定第25-26页
    2.4 麦角固醇测量方法第26-27页
        2.4.1 采样方法第26页
        2.4.2 试剂第26页
        2.4.3 试验方法第26-27页
    2.5 代谢组学实验方法第27-28页
        2.5.1 试剂第27页
        2.5.2 采样方法第27页
        2.5.3 样本前处理第27-28页
        2.5.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第28页
    2.6 数据统计分析第28-2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9-48页
    3.1 不同温度对子实体质量的影响第29-30页
        3.1.1 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温度对白灵侧耳产量和子实体性状的影响第29页
        3.1.2 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温度对菇蕾数量、子实体数量和出菇时间的影响.第29-30页
    3.2 不同光照对子实体质量的影响第30-31页
        3.2.1 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颜色光照对白灵侧耳产量和子实体性状的影响第30页
        3.2.2 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光质对菇蕾数量、子实体数量和出菇时间的影响.第30-31页
    3.3 菌丝生理成熟期的温度对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第31-33页
        3.3.1 白灵侧耳菌丝生理成熟期内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性的变化第31页
        3.3.2 白灵侧耳菌丝生理成熟期内胞外半纤维素酶酶活性的变化第31-32页
        3.3.3 白灵侧耳菌丝生理成熟期内胞外淀粉酶酶活性的变化第32-33页
    3.4 菌丝生理成熟期白灵侧耳菌丝麦角固醇含量变化第33-36页
        3.4.1 麦角固醇HPLC色谱图和标准曲线第33-34页
        3.4.2 不同温度处理时白灵侧耳菌丝麦角固醇含量变化第34-35页
        3.4.3 不同光照处理下白灵侧耳菌丝麦角固醇含量变化第35-36页
    3.5 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的不同温度、时间处理白灵侧耳菌丝体结果分析第36-48页
        3.5.1 不同处理条件下白灵侧耳菌丝中的化合物指认第36-37页
        3.5.2 不同温度时间处理白灵侧耳菌丝的PCA模型结果第37-38页
        3.5.3 基于GC/MS的不同温度时间处理白灵侧耳菌丝的OPLS-DA模型结果第38-42页
        3.5.4 差异代谢物的选择第42-48页
第四章 讨论第48-50页
第五章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致谢第58-59页
作者简历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葡萄褪黑素含量变化及其合成基因SNAT原核表达分析
下一篇:棉花开放花蕾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功能初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