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仲裁法论文

医事仲裁制度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1 实践意义第10页
        1.2.2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3.1 域外状况第11页
        1.3.2 域内状况第11-12页
        1.3.3 我国相关理论综述第12-16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16-18页
        1.4.1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页
        1.4.2 创新点与不足第16-18页
第2章 医事仲裁的基础理论第18-28页
    2.1 医事仲裁的概述第18-20页
        2.1.1 医事仲裁的概念第18页
        2.1.2 医事仲裁的主体第18页
        2.1.3 医事仲裁的范围第18-19页
        2.1.4 医事仲裁的特性第19-20页
    2.2 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第20-25页
        2.2.1 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判断基准第20-21页
        2.2.2 医疗纠纷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纠纷第21-22页
        2.2.3 医疗纠纷具有可处分性第22-24页
        2.2.4 医疗纠纷具有可诉性第24-25页
    2.3 医事仲裁的必要性第25-28页
        2.3.1 医事仲裁的比较优势第25-27页
        2.3.2 医事仲裁的自身价值第27-28页
第3章 我国医事仲裁的探索与问题第28-36页
    3.1 各地区医事仲裁的试行第28-32页
        3.1.1 天津仲裁委员会首创医疗纠纷调解规则第28-29页
        3.1.2 赣州市建立医患纠纷调解仲裁新机制第29-30页
        3.1.3 深圳市首发医患纠纷处理暂行办法第30-31页
        3.1.4 我国医事仲裁探索的特征第31-32页
    3.2 我国医事仲裁存有的问题第32-36页
        3.2.1 医学会鉴定意见模糊矛盾第32-33页
        3.2.2 运行经费来源混乱第33-34页
        3.2.3 监督的缺失第34页
        3.2.4 医事仲裁员的匮乏第34-36页
第4章 医事仲裁制度的域外考察与启示第36-44页
    4.1 美国第36-38页
        4.1.1 任意仲裁第36-37页
        4.1.2 鼓励仲裁第37页
        4.1.3 强制仲裁第37-38页
    4.2 德国第38-39页
        4.2.1 三部门联合参与仲裁第38-39页
        4.2.2 注重仲裁前调解第39页
    4.3 台湾第39-40页
        4.3.1 调解强制仲裁任意第39-40页
        4.3.2 新设医事仲裁机构受阻第40页
    4.4 启示第40-44页
第5章 我国医事仲裁制度的建构第44-54页
    5.1 选用任意仲裁模式第44-47页
    5.2 医事仲裁主要程序设计第47-49页
        5.2.1 仲裁主程序前双调解第47-48页
        5.2.2 增加医事仲裁庭人数第48-49页
        5.2.3 缩短医事仲裁的期限第49页
    5.3 医事仲裁制度的保障第49-54页
        5.3.1 医事仲裁院内设鉴定科第49-50页
        5.3.2 以医疗责任保险费作为辅助支撑第50-51页
        5.3.3 加强对医事仲裁的监督第51-52页
        5.3.4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行政程序轻微瑕疵的司法审查
下一篇:刑事错案预防制度的立法完善探究--兼评聂树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