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现状 | 第8-10页 |
1.2.1 传统排水采气工艺 | 第8-9页 |
1.2.2 新型排水采气工艺 | 第9-10页 |
1.3 涡流排水采气国内外应用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3.1 涡流排水采气国内外应用发展 | 第10-11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气井井筒两相流动及井底积液问题研究 | 第13-26页 |
2.1 垂直管两相流流型研究 | 第13-17页 |
2.1.1 四种基本流型简介 | 第13-14页 |
2.1.2 压力梯度预测模型 | 第14-17页 |
2.2 井底积液问题研究 | 第17-23页 |
2.2.1 井底积液的成因 | 第17-18页 |
2.2.2 积液危害 | 第18页 |
2.2.3 积液特征识别及预测方法 | 第18-23页 |
2.3 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相关参数分析 | 第23-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满眼涡流工具结构设计及复合弹簧旋流体非线性分析 | 第26-39页 |
3.1 满眼涡流工具的结构组成 | 第26-32页 |
3.1.1 金属-橡胶复合弹簧旋流体式涡流工具结构组成及安装 | 第26-27页 |
3.1.2 打捞头及芯轴 | 第27页 |
3.1.3 金属-橡胶复合弹簧旋流体 | 第27-30页 |
3.1.4 连接体及坐卡弹性爪 | 第30-32页 |
3.2 金属-橡胶复合弹簧旋流体式涡流工具的投送工艺及工作原理 | 第32-34页 |
3.2.1 投送工艺 | 第32-33页 |
3.2.2 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3.3 金属-橡胶复合弹簧旋流体非线性分析 | 第34-38页 |
3.3.1 金属-橡胶复合弹簧旋流体有限元接触模型 | 第34页 |
3.3.2 NXNANSTRAN基本参数选择及设置 | 第34-36页 |
3.3.3 非线性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满眼涡流工具气液两相流场数值分析研究 | 第39-54页 |
4.1 基本假设 | 第39页 |
4.2 FLUENT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第39-44页 |
4.2.1 几何模型的简化及建立 | 第39-41页 |
4.2.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41-43页 |
4.2.3 物性参数设置 | 第43-44页 |
4.2.4 边界条件参数设置 | 第44页 |
4.2.5 求解设置 | 第44页 |
4.3 满眼涡流工具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4-48页 |
4.3.1 液体体积分数对气液两相流场的影响分析 | 第44-46页 |
4.3.2 压力对气液两相流场的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4.3.3 速度对气液两相流场的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4.3.4 流动规律研究 | 第48页 |
4.4 满眼与非满眼模拟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48-53页 |
4.4.1 组合设置 | 第48-50页 |
4.4.2 携液率差值指标对比 | 第50-51页 |
4.4.3 压降指标对比 | 第51-53页 |
4.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满眼涡流工具优化与设计 | 第54-66页 |
5.1 试验优化 | 第54-56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5.1.2 试验分析 | 第55-56页 |
5.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6-58页 |
5.2.1 因素试验及因素水平数 | 第56页 |
5.2.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6-58页 |
5.2.3 试验指标 | 第58页 |
5.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对比 | 第58-64页 |
5.3.1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5.3.2 实验方差分析 | 第61-62页 |
5.3.3 满眼涡流工具结构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 第62-64页 |
5.4 结构优选尺寸验证 | 第64-65页 |
5.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