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 第11页 |
1.1.2 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 | 第11-12页 |
1.1.3 个人经历与兴趣的引领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概念阐释 | 第21-22页 |
2.1.1 共同体 | 第21页 |
2.1.2 教师学习共同体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23页 |
2.2.3 社会互依理论 | 第23页 |
2.2.4 缄默知识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连云港市H初中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现状调查 | 第25-37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25-30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3.1.3 样本的选择 | 第25-26页 |
3.1.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6-30页 |
3.2 连云港市H初中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就 | 第30-33页 |
3.2.1 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学习共同体 | 第31-32页 |
3.2.2 促进教师自主性发展 | 第32页 |
3.2.3 生成教师学习的动态环境 | 第32-33页 |
3.2.4 助推学习型学校建设 | 第33页 |
3.3 连云港市H初中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3.3.1 教师学习共同体有流于形式的嫌疑 | 第34页 |
3.3.2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 第34-35页 |
3.3.3 教师学习共同体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 | 第35页 |
3.3.4 教师学习共同体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 | 第35-36页 |
3.3.5 学习共同体代际更迭不足 | 第36-37页 |
第4章 影响初中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4.1 学校 | 第37-39页 |
4.1.1 内部环境封闭 | 第37页 |
4.1.2 外部环境孤立 | 第37-38页 |
4.1.3 制度环境缺失 | 第38-39页 |
4.2 教师层面 | 第39-40页 |
4.2.1 发展意愿不强 | 第39页 |
4.2.2 合作意识淡薄 | 第39-40页 |
4.2.3 组织能力不强 | 第40页 |
4.3 社会层面 | 第40-42页 |
4.3.1 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 第40页 |
4.3.2 帮助机制不够健全 | 第40-42页 |
第5章 促进初中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的策略 | 第42-51页 |
5.1 学校 | 第42-46页 |
5.1.1 推进学校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变革 | 第42-43页 |
5.1.2 创设和谐共生的人文环境 | 第43-44页 |
5.1.3 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保障 | 第44-45页 |
5.1.4 加强与各类教育单位的合作 | 第45-46页 |
5.2 教师 | 第46-49页 |
5.2.1 要有自我提高的意愿 | 第46-47页 |
5.2.2 建立伙伴信任关系 | 第47-49页 |
5.2.3 提升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 第49页 |
5.3 社会 | 第49-51页 |
5.3.1 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 第49-50页 |
5.3.2 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