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动力电池电连接不一致的电-热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电接触学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1.2.2 电接触可靠性与接触电阻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电池系统的电连接与不一致性研究 | 第16-19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9-20页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电池电连接特点及电-热理论基础 | 第22-38页 |
2.1 电池包电连接特点 | 第22-25页 |
2.2 电接触相关理论 | 第25-30页 |
2.2.1 接触电阻计算 | 第25-29页 |
2.2.2 接触面的热效应 | 第29-30页 |
2.3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及热效应仿真方法 | 第30-34页 |
2.3.1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 | 第30-33页 |
2.3.2 热效应仿真方法 | 第33-34页 |
2.4 锂离子电池外特性仿真方法 | 第34-37页 |
2.4.1 电池的外特性 | 第34-35页 |
2.4.2 等效电路模型 | 第35-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电池外特性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8-53页 |
3.1 电池参数识别试验 | 第38-41页 |
3.1.1 试验设备 | 第38-39页 |
3.1.2 试验方案 | 第39-41页 |
3.2 试验结果及电池参数识别 | 第41-47页 |
3.2.1 电池初始容量 | 第41页 |
3.2.2 电池内阻特性 | 第41-46页 |
3.2.3 电池EMF-SOC曲线 | 第46-47页 |
3.3 电池外特性仿真模型搭建 | 第47-51页 |
3.3.1 电芯模型 | 第47-49页 |
3.3.2 电池组模型 | 第49-51页 |
3.4 电池外特性仿真模型验证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电池热效应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53-68页 |
4.1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 | 第53-54页 |
4.2 锂离子电池几何模型建立与热物性参数获取 | 第54-57页 |
4.2.1 几何模型 | 第54-55页 |
4.2.2 电池热物性参数的获取 | 第55-57页 |
4.3 锂离子电池内外热源的计算与加载 | 第57-62页 |
4.3.1 正、负极耳生热率计算与加载 | 第57-58页 |
4.3.2 电池内核生热率计算与加载 | 第58-61页 |
4.3.3 接触生热的计算与加载 | 第61-62页 |
4.4 求解器设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62页 |
4.5 热效应模型验证 | 第62-66页 |
4.5.1 电池温升试验 | 第62-64页 |
4.5.2 热效应模型验证 | 第64-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电接触对电-热不一致性影响分析 | 第68-96页 |
5.1 不一致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5.2 仿真方案设计 | 第69-70页 |
5.3 并联电芯组的电不一致性 | 第70-78页 |
5.3.1 接触电阻对充/放电电流分布的影响 | 第71-73页 |
5.3.2 接触电阻对电压不一致的影响 | 第73-76页 |
5.3.3 接触电阻对SOC的影响 | 第76-78页 |
5.3.4 电芯组内接触电阻值最大允许范围 | 第78页 |
5.4 并联电芯组的热不一致性 | 第78-91页 |
5.4.1 接触电阻对生热率的影响 | 第79-81页 |
5.4.2 接触电阻对电触点热通量的影响 | 第81-83页 |
5.4.3 接触电阻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83-91页 |
5.5 串联电芯组的热不一致性 | 第91-9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授权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