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车架论文

兼顾低速碰撞与行人小腿保护的汽车前保险杠系统优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汽车前保险杠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汽车前保险杠系统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汽车前保险杠系统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9页
第二章 前保险杠碰撞性能研究基本理论第19-29页
    2.1 动态显示非线性有限元基本理论第19-24页
        2.1.1 物质描述与非线性动态方程第19-20页
        2.1.2 显式中心差分法与时间步长控制第20-22页
        2.1.3 Belytschko-Tasy壳单元第22-24页
        2.1.4 接触碰撞的数值算法第24页
    2.2 低速碰撞和行人安全法规简介第24-27页
        2.2.1 低速碰撞法规简介第24-25页
        2.2.2 行人安全法规简介第25-27页
    2.3 本文所涉及软件介绍第27-28页
        2.3.1 HyperWorks软件介绍第27页
        2.3.2 LS-DYNA软件介绍第27-28页
        2.3.3 Isight软件介绍第28页
    2.4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前保险杠表面刚度及模态分析第29-37页
    3.1 前保险杠表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9-31页
        3.1.1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第29-30页
        3.1.2 模型材料的选择第30-31页
        3.1.3 连接和约束设置第31页
    3.2 前保险杠表面刚度分析第31-34页
        3.2.1 有限元仿真分析第32-33页
        3.2.2 实验测试分析第33-34页
    3.3 前保险杠模态分析第34-35页
        3.3.1 模态基本理论第34页
        3.3.2 前保险杠模态分析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前保险杠低速碰撞与行人小腿保护性能分析第37-64页
    4.1 低速碰撞性能分析第37-57页
        4.1.1 低速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7-44页
        4.1.2 评价指标及失效准则第44-46页
        4.1.3 前保险杠横梁低速正面碰撞实验与仿真对比第46-48页
        4.1.4 正面碰撞结果分析第48-53页
        4.1.5 角度碰撞结果分析第53-57页
    4.2 行人小腿保护性能分析第57-62页
        4.2.1 行人小腿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7-59页
        4.2.2 评价指标第59页
        4.2.3 仿真结果分析第59-62页
    4.3 综合性能分析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前保险杠系统综合性能确定性优化第64-94页
    5.1 前保险杠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第64-76页
        5.1.1 灵敏度分析试验设计第64-66页
        5.1.2 试验结果分析与处理第66-76页
    5.2 前保险杠系统综合性能的多目标优化第76-84页
        5.2.1 多目标优化理论第76页
        5.2.2 多目标确定性优化数学模型的构建第76-78页
        5.2.3 综合性能优化试验设计第78-79页
        5.2.4 近似模型的构建第79-83页
        5.2.5 优化结果分析第83-84页
    5.3 确定性优化结果验证第84-91页
        5.3.1 目标函数优化前后对比分析第85页
        5.3.2 正面碰撞优化结果分析第85-87页
        5.3.3 角度碰撞优化结果分析第87-88页
        5.3.4 行人小腿碰撞优化结果分析第88-91页
    5.4 优化结果的6Sigma可靠性分析第91-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第94-96页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第94-95页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附件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湿热气候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环境适应性研究
下一篇:车用动力电池电连接不一致的电-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