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我国民法容忍义务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选题背景第8页
    1.2 选题意义第8-10页
        1.2.1 实践意义第9页
        1.2.2 理论意义第9-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3 小结第13-14页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14-16页
        1.4.1 研究思路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3 创新点第15-16页
第2章 容忍义务概念和构成要件第16-23页
    2.1 容忍义务的概念第16-21页
        2.1.1 内涵第16-19页
            2.1.1.1 语义理解第16页
            2.1.1.2 国内学说第16-18页
            2.1.1.2 国外学说第18-19页
        2.1.2 容忍义务与相关概念的区分第19-21页
    2.2 容忍义务的构成要件第21-23页
        2.2.1 适用条件第21页
        2.2.2 适用对象第21页
        2.2.3 适用结果第21-23页
第3章 我国民法容忍义务的立法和司法现状和存在问题第23-33页
    3.1 我国民法中容忍义务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3-29页
        3.1.1 民法容忍义务的立法现状第23-26页
            3.1.1.1 现行立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容忍义务第23-24页
            3.1.1.2 相关法律条文隐含对容忍义务的确认第24-26页
        3.1.2 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第26-29页
            3.1.2.1 未将容忍义务纳入民事权利、义务的一般性规定第26-27页
            3.1.2.2 容忍义务判断标准没有层次且不明确第27-28页
            3.1.2.3 忽略了容忍义务承受者合法权益之保障第28页
            3.1.2.4 容忍义务与侵权行为如何协调难觅踪迹第28-29页
    3.2 我国民法容忍义务的司法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9-33页
        3.2.1 民法容忍义务的司法实践现状第29-32页
            3.2.1.1 援引法条完全一致第30页
            3.2.1.2 适用标准存在分歧第30页
            3.2.1.3 判决结果截然相反第30-32页
        3.2.2 民法容忍义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3.2.2.1 过多依赖于法律原则且说理不够充分第32页
            3.2.2.2 容忍义务的限度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标准第32-33页
第4章 国外民法容忍义务的立法及理论经验借鉴第33-39页
    4.1 国外民法容忍义务立法第33-37页
        4.1.1 英美法系民法容忍义务的立法第33-34页
            4.1.1.1 英国法认为容忍与否取决于损害程度与损害合理性第33页
            4.1.1.2 美国法认为容忍与否取决于损害与效用的权衡第33-34页
            4.1.1.3 英美法对我国立法的启示第34页
        4.1.2 大陆法系民法容忍义务的立法第34-37页
            4.1.2.1 德国法的三层次容忍义务判别标准第35页
            4.1.2.2 法国法近邻妨害中的容忍义务第35-36页
            4.1.2.3 瑞士法确立了土地性质判别的新标准第36页
            4.1.2.4 大陆法系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第36-37页
    4.2 国外民法容忍义务的理论成果的借鉴第37-39页
        4.2.1 日本的“受忍限度论”第37页
        4.2.2 英美的“综合判断论”第37-38页
        4.2.3 小结第38-39页
第5章 完善我国民法中容忍义务的建议第39-48页
    5.1 民法容忍义务立法建议第39-42页
        5.1.1 将容忍义务上升为民事权利、义务的一般性规定第39-40页
        5.1.2 明确容忍义务判断标准第40页
        5.1.3 注重保障容忍义务承受者的合法权益第40-41页
        5.1.4 “效用衡量规则”理念的引入第41-42页
        5.1.5 注意协调容忍义务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第42页
    5.2 民法容忍义务司法建议第42-48页
        5.2.1 分析侵害人行为效用与价值第42-44页
            5.2.1.1 侵害人行为的性质与社会价值第42-43页
            5.2.1.2 侵害人行为动机第43页
            5.2.1.3 侵害人防止、减轻损害的可能性第43-44页
        5.2.2 比较受侵人受损程度与价值第44页
            5.2.2.1 受侵人使用受侵物或受侵利益的社会价值第44页
            5.2.2.2 受侵人为制止妨害延续其所付出的努力第44页
            5.2.2.3 受侵人的特殊情况以及能否及时预见第44页
        5.2.3 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第44-48页
            5.2.3.1 侵害利益的性质及损害程度第45-46页
            5.2.3.2 妨害的时间长短第46页
            5.2.3.3 妨害的空间范围第46页
            5.2.3.4 是否存在自甘冒险行为第46页
            5.2.3.5 是否存在事先通知第46-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违约方合同解除权问题研究
下一篇:行政机关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