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一、绪论 | 第7-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创新点及不足 | 第11-12页 |
二、个人信息的一般理论 | 第12-20页 |
(一) 个人信息的内涵界定和分类 | 第12-16页 |
1.个人信息的内涵界定 | 第12-14页 |
2.个人信息的分类 | 第14-16页 |
(二)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属性 | 第16-20页 |
1.所有权说 | 第17页 |
2.隐私权说 | 第17-18页 |
3.人格权说 | 第18页 |
4.基本人权说 | 第18-20页 |
三、我国行政机关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 | 第20-30页 |
(一) 行政机关的收集行为 | 第20-21页 |
1.行政机关对个人信息收集的概念 | 第20-21页 |
2.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性质 | 第21页 |
(二) 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21-23页 |
(三) 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规则分析 | 第23-26页 |
1. 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及转变 | 第23-24页 |
2. 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法律要件 | 第24页 |
3. 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新特征 | 第24-26页 |
(四)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26-30页 |
1.有关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案例 | 第26页 |
2.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冲突的实质以及现实的原因 | 第27-30页 |
四、个人信息保护的域外经验 | 第30-33页 |
(一) 德国对个人信息的统一立法保护 | 第30-31页 |
(二) 美国对个人信息的分散立法保护 | 第31页 |
(三)日本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折中模式 | 第31-33页 |
五、对我国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具体建议 | 第33-39页 |
(一) 选择混合立法模式为个人信息提供保护 | 第33-34页 |
(二) 平衡冲突的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兼顾个人利益 | 第34页 |
(三)完善行政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 | 第34-36页 |
1.比例原则 | 第35页 |
2.目的特定原则 | 第35-36页 |
(四)明确个人信息的界定范围和类型划分 | 第36-37页 |
1.采用“可识别性”作为个人信息的认定 | 第36页 |
2.明确个人信息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收集方式和保护程度 | 第36-37页 |
3.制定可操作的正当程序制度,确保公民有据可查 | 第37页 |
(五)建立独立的专门机构,完善救济机制 | 第37-39页 |
1.设置独立的的专门机构 | 第37-38页 |
2.完善司法救济和赔偿机制 | 第38-39页 |
六、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著作类】 | 第40页 |
【译著类】 | 第40页 |
【论文类】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