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奉科纳西族的语言使用和语言变迁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田野调查法 | 第11-12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三、描写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页 |
四、访谈法 | 第12页 |
第三节 语料来源及调查对象概况 | 第12-14页 |
一、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二、调查对象概况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汉藏语系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概述 | 第14-19页 |
一、有关汉语的使用情况研究 | 第14-15页 |
二、有关少数民族语的使用情况研究 | 第15-16页 |
三、有关纳西语的研究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丽江奉科纳西族社会人文概况 | 第19-39页 |
第一节 丽江纳西族概况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奉科乡基本概况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奉科纳西族语音系 | 第24-31页 |
一、声母 | 第24-27页 |
二、韵母 | 第27-30页 |
三、声调 | 第30页 |
四、音节类型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奉科纳西语与大研纳西语的语音比较 | 第31-39页 |
一、声母比较 | 第31-35页 |
二、韵母比较 | 第35-37页 |
三、声调比较 | 第37页 |
四、音节类型比较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奉科纳西族母语的语言使用现状 | 第39-56页 |
第一节 奉科纳西族稳定使用自己的母语 | 第39-43页 |
第二节 奉科人不同年龄阶段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43-48页 |
一、60岁以上奉科人的母语能力 | 第44-45页 |
二、20-59岁奉科人的母语能力 | 第45-47页 |
三、6-19岁奉科人的母语能力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奉科纳西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 | 第48-51页 |
一、家庭 | 第49-50页 |
二、学校 | 第50-51页 |
三、集市 | 第51页 |
第四节 奉科纳西语稳定使用的成因 | 第51-56页 |
一、高度聚居 | 第52-54页 |
二、长期的当地人支系内婚 | 第54页 |
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奉科人兼用大研纳西语现状与成因 | 第56-64页 |
第一节 奉科人的大研纳西语使用情况 | 第56-60页 |
一、善美村大研纳西语的使用情况 | 第56-58页 |
二、奉联村大研纳西语的使用情况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奉科人兼用大研纳西语的成因分析 | 第60-64页 |
一、大研纳西语占通用语地位 | 第60-61页 |
二、开放的语言态度 | 第61-62页 |
三、民族支系之间的和谐 | 第62页 |
四、奉科纳西语与大研纳西语大部分词汇相同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奉科人兼用汉语的现状与成因 | 第64-82页 |
第一节 奉科人的汉语使用情况 | 第64-70页 |
一、善美村汉语的使用情况 | 第64-67页 |
二、奉联村汉语的使用情况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奉科人兼用汉语的成因 | 第70-73页 |
一、汉语的通用语地位 | 第70-71页 |
二、学校教育 | 第71-72页 |
三、积极的语言态度 | 第72页 |
四、奉科纳西语广泛吸收汉语成分 | 第72-73页 |
五、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73页 |
第三节 奉科纳西语中的汉语借词 | 第73-82页 |
一、奉科纳西语中汉语借词的类型 | 第74-78页 |
二、奉科纳西语中汉语借词的借入方式 | 第78-79页 |
三、奉科纳西语汉语借词的特点 | 第79-82页 |
第六章 奉科纳西族青少年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成因 | 第82-108页 |
第一节 奉科青少年语言使用现状 | 第82-88页 |
一、稳定性 | 第82-84页 |
二、兼用性 | 第84-85页 |
三、差异性 | 第85-88页 |
第二节 奉科青少年母语能力分析 | 第88-102页 |
一、常驻奉科人400基本词汇测试的情况 | 第88-93页 |
二、城镇奉科人400词汇测试情况表 | 第93-94页 |
三、常年打工在外的奉科人四百词测试 | 第94-97页 |
四、在外读大学的奉科学生四百词测试 | 第97-98页 |
五、奉科大学生和外出打工青少年的语言情况对比 | 第98-99页 |
六、青少年母语使用中借词情况的分析 | 第99-102页 |
七、400词测试各级词汇统计分析 | 第102页 |
第三节 奉科青少年母语能力下降的表现及成因 | 第102-108页 |
一、青少年母语能力下降的具体表现 | 第103-106页 |
二、青少年母语能力下降的原因 | 第106-108页 |
结语 | 第108-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录 | 第115-2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223-224页 |
致谢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