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13页 |
1.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3 国内外类似案例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第13-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2 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现状 | 第16-32页 |
2.1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与保护 | 第16-18页 |
2.1.1 中国近代建筑概况 | 第16-17页 |
2.1.2 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实例 | 第17-18页 |
2.2 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的价值 | 第18-26页 |
2.2.1 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的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2.2.2 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的风格 | 第21-23页 |
2.2.3 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 第23-26页 |
2.3 莫干山近代别墅群落的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2.3.1 莫干山现存近代建筑的范围和布局 | 第26-27页 |
2.3.2 莫干山老别墅的功能变更 | 第27页 |
2.3.3 实例分析 | 第27-28页 |
2.4 莫干山荫山街近代公共群落与现代商业建筑之间的矛盾 | 第28-32页 |
2.4.1 莫干山荫山街公共建筑群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2.4.2 莫干山新建建筑与老建筑的关系 | 第29页 |
2.4.3 莫干山荫山街新建和改造建筑中的控制要求和思路 | 第29-32页 |
3 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的保护 | 第32-38页 |
3.1 分类保护 | 第32-34页 |
3.1.1 莫干山近代建筑的功能类型 | 第32-33页 |
3.1.2 历史建筑的判定标准与保护 | 第33-34页 |
3.2 分级保护 | 第34-36页 |
3.2.1 分级保护区的规划 | 第34-35页 |
3.2.2 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 | 第35-36页 |
3.3 近代建筑群落核心区域的保护规划 | 第36-38页 |
3.3.1 近代建筑保护与修复原则 | 第36-37页 |
3.3.2 修复设计方式的构思 | 第37-38页 |
4 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的再利用方式 | 第38-48页 |
4.1 尊重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模式 | 第38-40页 |
4.1.1 近代建筑群落保护所面临的困难 | 第38-39页 |
4.1.2 莫干山景区的客源分析和发展预测 | 第39页 |
4.1.3 莫干山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 第39-40页 |
4.2 莫干山近代别墅群落的利用方式和方法 | 第40-44页 |
4.2.1 中国度假市场的前景分析 | 第40-41页 |
4.2.2 国内近代别墅群落的开发案例 | 第41页 |
4.2.3 以往莫干山近代别墅群落开发的经验与教训 | 第41-42页 |
4.2.4 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的开发模式 | 第42-44页 |
4.3 莫干山荫山街近代商业群落的改造与利用 | 第44-48页 |
4.3.1 荫山街近代商业群落保护与再利用的背景 | 第44页 |
4.3.2 游览道路与停车系统 | 第44-45页 |
4.3.3 莫干山荫山街近代商业群落的改造策略 | 第45-48页 |
5 新建和改造建筑的设计思路 | 第48-57页 |
5.1 现代建筑与老建筑 | 第48-50页 |
5.1.1 新建建筑与老建筑的空间关系 | 第48-49页 |
5.1.2 现代建筑与老建筑之间的主要矛盾 | 第49页 |
5.1.3 新建筑与老建筑和谐联系的一般方法 | 第49-50页 |
5.2 莫干山新建山地旅游建筑的设计原则 | 第50-57页 |
5.2.1 山地建筑与自然地形的结合方式 | 第50-51页 |
5.2.2 山地建筑群落与山地风景的结合方法 | 第51-52页 |
5.2.3 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的的人文体现方式 | 第52-53页 |
5.2.4 莫干山的交通组织方式 | 第53-54页 |
5.2.5 实例分析:莫干山荫山街改造工程 | 第54-57页 |
6 结语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