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后的绿色实效性比较研究

摘要第3-5页
ABC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3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6-20页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6页
        1.2.2 社区第16-17页
        1.2.3 农村社区第17页
        1.2.4 新型农村社区第17-18页
        1.2.5“低碳社区”概念第18页
        1.2.6“低碳乡村”概念第18-19页
        1.2.7“绿色实效性”概念第19页
        1.2.8 新型农村社区与村庄、城市社区的区别对比第19-2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31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8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8-31页
        1.3.3 启发第31页
    1.4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32-34页
        1.5.1 研究方法第32页
        1.5.2 研究框架第32-34页
2 高庙农村现状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格局第34-50页
    2.1 高庙乡概况第34-35页
    2.2 高庙乡居住现状第35-36页
    2.3 高庙新农村社区建设阶段及空间布局模式第36-40页
        2.3.1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模式分析第36-38页
        2.3.2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阶段与模式第38-40页
    2.4 高庙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的“绿色可持续性”理念第40-42页
        2.4.1 适度规模与设施共享理念第40页
        2.4.2 自然环境绿色可持续第40页
        2.4.3 土地利用可持续第40-41页
        2.4.4 绿色角度对高庙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认识第41-42页
    2.5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格局第42-48页
        2.5.1 中部居住组团第42-44页
        2.5.2 西北部居住组团第44页
        2.5.3 西南部居住组团第44-45页
        2.5.4 东南部居住组团第45-46页
        2.5.5 东部居住组团第46页
        2.5.6 南部公共中心区第46页
        2.5.7 北部休闲度假带第46-47页
        2.5.8 中央商业步行街区第47-48页
    2.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3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内涵及其核心指标测算方法第50-58页
    3.1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内涵与研究目的第50-52页
        3.1.1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概念与内涵第50-51页
        3.1.2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研究意义与目的第51-52页
    3.2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核心指标确定的原则与流程第52-54页
        3.2.1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核心指标确定的原则第52-53页
        3.2.2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核心指标确定的流程第53-54页
    3.3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核心指标选取的范围与方法第54-55页
        3.3.1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核心指标选取的范围第54页
        3.3.2 农村社区绿色实效性核心指标选取的方法第54-55页
    3.4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后绿色实效性核心指标的测算方法第55-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4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后的节地对比研究第58-74页
    4.1 高庙乡农村居民点调研分析第58-60页
        4.1.1 实地调研第58-59页
        4.1.2 调研结果分析第59-60页
    4.2 高庙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后的节地数据测算及对比第60-68页
        4.2.1 高庙乡农村居民点现状相关数据统计第60-61页
        4.2.2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中心区住宅数据统计第61-66页
        4.2.3 居住用地面积对比第66页
        4.2.4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对比第66-67页
        4.2.5 宅基地户均量及总量对比第67页
        4.2.6 建筑面积户均量及总量对比第67-68页
    4.3 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用地策略第68-72页
        4.3.1 适宜的农村社区规划选址第68-69页
        4.3.2 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技术指标的合理选取第69页
        4.3.3 合理确定每户用地面积和住宅类型第69-70页
        4.3.4 合理的住宅平面布局第70页
        4.3.5 废弃场地再利用第70-71页
        4.3.6 适度紧凑的空间布局第71-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5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后的节材对比研究第74-86页
    5.1 高庙乡农村居民点调研分析第74-76页
        5.1.1 实地调查第74-75页
        5.1.2 调查结果分析第75-76页
    5.2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后建筑用材及碳排对比第76-83页
        5.2.1 相关农宅现状第76-78页
        5.2.2 建筑用材对比分析第78-80页
        5.2.3 节约材料及减排对比第80-83页
    5.3 新型农村社区节材与低碳节能策略第83-85页
        5.3.1 节省装饰性建材的使用第83页
        5.3.2 使用本地的建筑材料第83页
        5.3.3 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第83页
        5.3.4 合理的社区建筑规划布局第83-84页
        5.3.5 合理的住宅建筑朝向第84页
        5.3.6 合理控制建筑形态第84页
        5.3.7 建筑相关部位材料节约技术的使用第84-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6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后的交通碳排与能耗对比研究第86-100页
    6.1 传统农宅出行交通调研分析第86-89页
        6.1.1 资料调查第86-88页
        6.1.2 调查结果分析第88-89页
    6.2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后交通绿色成效对比分析第89-95页
        6.2.1 高庙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后居民出行可达性对比第89-92页
        6.2.2 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前后交通能耗对比分析第92-94页
        6.2.3 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后碳排减量分析第94-95页
    6.3 新型农村社区绿色交通策略第95-98页
        6.3.1 步行与车行交通流线的有机组织第95-96页
        6.3.2 使生产用车相对集中停放第96页
        6.3.3 小汽车的合理停放第96-97页
        6.3.4 减少对外交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第97页
        6.3.5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第97页
        6.3.6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第97-98页
    6.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00-104页
    7.1 总结第100-101页
    7.2 展望第101-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图录第110-112页
表录第112-114页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第114-116页
附录2关于高庙乡农村居住现状调查问卷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城市的绿化更新--西安市历史街区立体绿化的研究
下一篇:莫干山近代建筑群落保护与再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