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研究综述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素质教育的要求 | 第8页 |
1.1.2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8-9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2.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1.2.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11页 |
1.2.2.3 课题基本流程 | 第11页 |
1.2.3 基本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3.1 教学设计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2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及研究趋势 | 第13-15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8页 |
2.1 关于支架式教学 | 第15-25页 |
2.1.1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1 “支架”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1.2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19页 |
2.1.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20页 |
2.1.3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 第20-22页 |
2.1.4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关键点 | 第22-24页 |
2.1.4.1 必须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第22页 |
2.1.4.2 准确把握支架内涵 | 第22-23页 |
2.1.4.3 把握好建、撤支架的时机 | 第23页 |
2.1.4.4 师生的角色定位 | 第23-24页 |
2.1.5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优势分析 | 第24-25页 |
2.1.5.1 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习能力 | 第24页 |
2.1.5.2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 第24页 |
2.1.5.3 转变师生角色,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 第24-25页 |
2.2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 第25-28页 |
2.2.1 什么是教学设计 | 第25-26页 |
2.2.2 现代生物教学设计的概念 | 第26页 |
2.2.3 支架式生物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 第26-27页 |
2.2.4 支架式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 第27-28页 |
3 实践研究过程 | 第28-53页 |
3.1 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 | 第28页 |
3.2 实践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3 实践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3.4 实践研究过程 | 第29-51页 |
3.4.1 前期调查 | 第29-34页 |
3.4.2 教材选择和分析 | 第34-35页 |
3.4.3 教学案例 | 第35-51页 |
3.4.3.1 新授课教学案例分析——以“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为例 | 第35-42页 |
3.4.3.2 复习课教学案例——以“细胞的类型和结构”第1课时为例 | 第42-50页 |
3.4.3.3 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生物能力的研究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5 支架式生物教学的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4. 总结和展望 | 第53-55页 |
4.1 对支架式教学实践的总结 | 第53-54页 |
4.2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54页 |
4.3 对支架式教学研究的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1 | 第57-59页 |
附录2 | 第59-61页 |
附录3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