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第16-21页
        1.2.1 部控制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XBRL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3 研究评述第21页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21-24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3 研究方法第23页
        1.3.4 创新点第23-24页
    1.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25-35页
    2.1 内部控制报告的相关理论第25-29页
        2.1.1 内部控制报告的定义第25页
        2.1.2 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第25-26页
        2.1.3 内部控制报告的基本特征第26-27页
        2.1.4 内部控制报告的作用第27-28页
        2.1.5 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的原则第28-29页
    2.2 XBRL的相关理论第29-34页
        2.2.1 XBRL的定义第29-30页
        2.2.2 XBRL的基本技术架构第30-31页
        2.2.3 XBRL应用优势第31-32页
        2.2.4 XBRL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第32-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现状分析第35-47页
    3.1 我国内部控制报告披露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第35-38页
        3.1.1 国家要求内部控制报告由自愿性披露变为强制性披露第35页
        3.1.2 上市公司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披露工作越来越重视第35-38页
    3.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问题分析第38-42页
        3.2.1 披露的规范不统一,尚不具备权威标准第38页
        3.2.2 披露的形式不统一第38-39页
        3.2.3 信息披露没有标准化的格式依据第39-40页
        3.2.4 披露的内容多数存在重形式、轻内容、过于模式化的问题第40-41页
        3.2.5 信息披露违规成本低第41-42页
    3.3 上市公司内控报告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2-45页
        3.3.1 从公司管理者的角度第42-43页
        3.3.2 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第43-44页
        3.3.3 从外部监管者的角度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构建XBRL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模式第47-59页
    4.1 XBRL应用于内部控制报告的可行性分析第47-52页
        4.1.1 上市公司应用XBRL内控报告可行性第47-49页
        4.1.2 上市公司应用XBRL内控报告存在的问题第49-50页
        4.1.3 推广和应用XBRL内部控制报告的对策第50-52页
    4.2 构建XBRL内部控制报告分类标准元素指标体系第52-55页
        4.2.1 构建XBRL内部控制报告分类标准元素指标体系的基础条件第52页
        4.2.2 构建XBRL内部控制报告分类标准元素指标体系第52-55页
    4.3 构建XBRL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评价模型第55-58页
        4.3.1 XBRL内控报告分层打分法概述第55-56页
        4.3.2 XBRL内控报告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指标权重的设计第56-57页
        4.3.3 XBRL内控报告信息质量评价模型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案例分析第59-65页
    5.1 A集团简介第59页
    5.2 A集团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情况第59页
    5.3 信息质量评价模型的应用第59-63页
        5.3.1 企业内外部评价第59-61页
        5.3.2 企业综合评价第61-62页
        5.3.3 完善A集团XBRL内部控制报告系统的建议第62-63页
    5.4 上市公司XBRL内控报告应用效果分析第63-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全文总结第65页
    6.2 未来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侗寨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研究--以黎平县堂安村为例
下一篇: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战略变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