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竹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引言第11-15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的现状第12-15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的方法第16-17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6页
        1.3.2 学科交叉法第16页
        1.3.3 实地调查法第16-17页
        1.3.4 考据分析法第17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5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内涵第19-26页
    2.1 竹类植物资源及其象征意义第19-22页
        2.1.1 竹的概念及竹类植物资源第19页
        2.1.2 竹类植物的象征意义第19-22页
    2.2 竹文化及其物质成就和精神成果第22-25页
        2.2.1 竹文化的概念第22-23页
        2.2.2 竹文化的物质成就第23-24页
        2.2.3 竹文化的精神成果第24-25页
    2.3 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研究第26-58页
    3.1 影响苏州古典园林竹景形成的因素第26-29页
        3.1.1 环境的影响第26-27页
        3.1.2 哲学思想浸润第27-28页
        3.1.3 文学以及山水画的影响第28-29页
    3.2 苏州古典园林植竹造景史第29-32页
        3.2.1 苏州古典园林竹造景萌芽时期第29-30页
        3.2.2 苏州古典园林竹造景发展时期第30页
        3.2.3 苏州古典园林竹造景全盛时期第30-31页
        3.2.4 苏州古典园林竹造景成熟时期第31-32页
    3.3 苏州园林适生观赏竹第32-34页
        3.3.1 观赏竹的分类第32-33页
        3.3.2 苏州古典园林常见观赏竹第33-34页
    3.4 苏州现存古典园林竹景概览第34-39页
        3.4.1 苏州现存古典园林竹景统计第34-35页
        3.4.2 以竹为名的景点分析第35-39页
    3.5 苏州古典园林竹造景手法及配置方式第39-52页
        3.5.1 苏州古典园林竹造景主要手法第39-47页
        3.5.2 苏州古典园林竹配置方式第47-52页
    3.6 苏州古典园林竹景观空间营造第52-56页
        3.6.1 明快开阔的开敞空间第52-54页
        3.6.2 灵活多变的半开敞空间第54-55页
        3.6.3 纵深狭长的垂直空间第55页
        3.6.4 安静私密的封闭空间第55-56页
    3.7 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竹文化景观提升的理论问题研究第58-67页
    4.1 竹文化景观提升的意义与目标第58-59页
        4.1.1 竹文化景观提升的意义第58-59页
        4.1.2 竹文化景观提升的目标第59页
    4.2 影响竹文化景观提升的因素第59-60页
        4.2.1 竹文化景观所在地域文化第59-60页
        4.2.2 竹文化景观所在场所第60页
    4.3 竹文化景观提升原则第60-61页
        4.3.1 功能性原则第60页
        4.3.2 艺术性原则第60页
        4.3.3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60-61页
    4.4 竹文化景观提升策略第61-66页
        4.4.1 升华主题以提升竹文化景观第61页
        4.4.2 利用载体以提升竹文化景观第61-64页
        4.4.3 控制过度开发以提升竹文化景观第64-65页
        4.4.4 园林环境治理以提升竹文化景观第65-66页
    4.5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0页
    5.1 结论第67-68页
        5.1.1 园林景观的创造与竹文化的传承相辅相成第67页
        5.1.2 以文化视角研究园林中的竹景观十分重要第67-68页
        5.1.3 弘扬园林竹文化需要多种手段相结合第68页
    5.2 讨论第68页
    5.3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第73-75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详细摘要第77-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阅读—户外阅读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热态模型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