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群体性劳动争议相关的理论问题研究 | 第13-17页 |
第一节 群体性劳动争议 | 第13-15页 |
一、劳动关系主体 | 第13页 |
二、群体性劳动争议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三方协商机制 | 第15-17页 |
一、三方机制的概念 | 第15页 |
二、三方机制的运作 | 第15-16页 |
三、三方机制对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置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的现状、类型和发展趋势 | 第17-22页 |
第一节 群体性劳动争议的现状 | 第17-20页 |
一、目前群体性争议的总体情况 | 第17-18页 |
二、目前群体性争议呈现的特点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群体性劳动争议的类型 | 第20-21页 |
一、可预测型劳动争议 | 第20-21页 |
二、不可预测型劳动争议 | 第21页 |
第三节 群体性劳动争议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频发的成因及其处理困境 | 第22-33页 |
第一节 群体性劳动争议频发的成因 | 第22-25页 |
一、劳动法律制度的不断刚性化趋势 | 第22-23页 |
二、经济和社会领域出现的问题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三、企业经营管理不当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 | 第24-25页 |
四、新一代劳动者群体的变化 | 第25页 |
第二节 群体性劳动争处理困境(政府角色错位) | 第25-33页 |
一、目前群体性劳动争议的主要处置方式 | 第25-28页 |
二、目前处置方式的缺陷 | 第28-33页 |
第四章 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置中的政府定位 | 第33-40页 |
第一节 政府的角色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和解决机制 | 第34-36页 |
一、美国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和解决机制 | 第34页 |
二、德国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和解决机制 | 第34-35页 |
三、英国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和解决机制 | 第35-36页 |
四、日本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和解决机制 | 第36页 |
第三节 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 第36-40页 |
一、引导群体性劳动争议进入集体谈判程序 | 第36-37页 |
二、提供“制度供给”确保集体谈判中的协约自治 | 第37-38页 |
三、为利益争议设计适合的调处程序 | 第38页 |
四、研究群体性劳动争议的预防机制 | 第38-39页 |
五、对罢工权的合法性设置法定条件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预防及处理机制探索 | 第40-48页 |
第一节 权利性的群体性劳动争议的预防及处理机制 | 第40-44页 |
一、完善和规范集体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 第40-41页 |
二、消除信访负面影响,将群体性争议纳入正常法律渠道 | 第41-42页 |
三、完善目前劳动争议相关法律规范 | 第42-44页 |
四、借助新媒体及大数据等新科技,建立群体性争议的预警系统 | 第44页 |
第二节 利益性的群体性劳动争议的预防及处理机制 | 第44-48页 |
一、改革工会,促进工会与企业协商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 第44-45页 |
二、强化和完善政府部门的居中协调机制 | 第45-46页 |
三、推进和完善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的相关立法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