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12-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4-15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5-18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9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9-21页 |
第一章 违约可得利益的界定 | 第21-29页 |
第一节 从基本内涵的角度进行界定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从相关概念比较的角度界定 | 第22-24页 |
一、可得利益与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之比较 | 第22-23页 |
二、可得利益与机会丧失之比较 | 第23-24页 |
三、可得利益与履行利益(期待利益)之比较 | 第24页 |
第三节 从适用情形的角度进行界定 | 第24-27页 |
一、合同上可得利益适用情形的辨别 | 第24-26页 |
二、合同上违约可得利益与违约金、定金的关系 | 第26-2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违约可得利益赔偿和限定的必要性 | 第29-35页 |
第一节 违约可得利益的赔偿必要性 | 第29-31页 |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 第29-30页 |
二、利益赔偿与激励功能 | 第30页 |
三、效率违约的考量要素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违约可得利益的限定必要性 | 第31-34页 |
一、理论思潮下的限定缘由 | 第31-33页 |
二、基本限定的必要性和路径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违约可得利益基本限定规则适用问题 | 第35-51页 |
第一节 可预见性规则 | 第35-45页 |
一、我国可预见规则之简析 | 第35-36页 |
二、可预见性规则的构成 | 第36-38页 |
三、信息披露义务与默示条款对可预见规则模式的影响 | 第38-40页 |
四、可预见规则模式与相当因果关系模式的融合 | 第40-42页 |
五、实践中具体的判断标准和适用注意的问题 | 第42-45页 |
第二节 确定性规则 | 第45-49页 |
一、确定性的产生和弱化 | 第45-46页 |
二、实践中的确定性规则运用 | 第46-47页 |
三、确定性的类型化分析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违约可得利益的证据适用问题 | 第51-58页 |
第一节 违约可得利益的举证责任 | 第51-53页 |
一、可得利益赔偿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 第51-52页 |
二、可得利益赔偿举证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因果关系推定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证明标准和方法 | 第53-57页 |
一、违约可得利益的证明标准 | 第53-55页 |
二、违约可得利益的证明方法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