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理论 | 第15-33页 |
2.1 偏压小净距隧道的判定 | 第15-18页 |
2.1.1 小净距隧道的判定 | 第15页 |
2.1.2 偏压隧道的判定 | 第15-18页 |
2.2 现有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18-21页 |
2.2.1 规范法 | 第18-19页 |
2.2.2 肖明清法 | 第19-21页 |
2.2.3 舒志乐法 | 第21页 |
2.3 隧道轴线同斜坡斜交下的围岩压力分析 | 第21-29页 |
2.3.1 破坏模式 | 第21-22页 |
2.3.2 破裂面交汇于地表面之上 | 第22页 |
2.3.3 破裂面交汇于地表面之下 | 第22-29页 |
2.4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9-30页 |
2.4.1 地形地貌 | 第29页 |
2.4.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 第29-30页 |
2.4.3 水文及不良地质条件 | 第30页 |
2.5 小结 | 第30-33页 |
3. 偏压小净距隧道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33-57页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33页 |
3.1.2 有限元软件Midas-GTS简介 | 第33-34页 |
3.2 香山隧道三维建模过程 | 第34-37页 |
3.2.1 有限元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34-35页 |
3.2.2 模型基本假设及各参数设定 | 第35-36页 |
3.2.3 模型范围、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第36-37页 |
3.3 开挖过程模拟分析 | 第37-45页 |
3.3.1 施工顺序及施工步骤 | 第37-38页 |
3.3.2 应力场分析 | 第38-43页 |
3.3.3 位移场分析 | 第43-45页 |
3.4 中隔墙加固方法模拟分析 | 第45-47页 |
3.4.1 中隔墙加固方法 | 第45页 |
3.4.2 应力模拟结果 | 第45-46页 |
3.4.3 锚杆轴力模拟结果 | 第46-47页 |
3.5 爆破振动模拟分析 | 第47-54页 |
3.5.1 特征值分析 | 第47-48页 |
3.5.2 爆破荷载动力分析 | 第48-54页 |
3.6 小结 | 第54-57页 |
4. 基于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的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57-67页 |
4.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 第57-59页 |
4.1.1 超前地质预报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 第57页 |
4.1.2 香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分析 | 第57-59页 |
4.2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 第59-66页 |
4.2.1 隧道监控量测的意义、内容及要求 | 第59-61页 |
4.2.2 香山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61-66页 |
4.3 小结 | 第66-67页 |
5.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及神经网络的围岩变形组合预测模型 | 第67-79页 |
5.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67-68页 |
5.1.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 第67页 |
5.1.2 灰色预测模型算法 | 第67-68页 |
5.2 神经网络理论 | 第68-70页 |
5.2.1 神经网络理论简介 | 第68-69页 |
5.2.2 BP神经网络 | 第69-70页 |
5.3 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组合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70-72页 |
5.4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的围岩位移预测分析 | 第72-78页 |
5.5 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