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零能耗住宅的节能技术与室内环境优化研究--以‘栖居2.0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选题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3 各国零能耗政策规划及现状分析第12-18页
        1.3.1 各国零能耗政策规划第12-14页
        1.3.2 各国零能耗建筑的实例分析第14-18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第18-20页
2 零能耗住宅建筑的节能技术第20-32页
    2.1 建筑节地与节材第20-22页
        2.1.1 建筑节地与室外环境第20-22页
        2.1.2 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第22页
    2.2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第22-23页
    2.3 节能与能源利用第23-26页
        2.3.1 建筑的布局第23-25页
        2.3.2 建筑的围护结构第25-26页
    2.4 主动式节能技术第26-32页
        2.4.1 建筑的遮阳设置第26-27页
        2.4.2 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第27-28页
        2.4.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第28-32页
3 节能技术对室内环境优化效果分析第32-48页
    3.1 建筑模型搭建第32-36页
        3.1.1 软件概况第32页
        3.1.2 建筑结构搭建第32-35页
        3.1.3 建筑遮阳设置第35-36页
    3.2 零能耗住宅室内环境分析第36-46页
        3.2.1 室内光环境分析第36-39页
        3.2.2 室内热环境分析第39-46页
    3.3 建筑空调能耗模拟及用电量评估第46-48页
        3.3.1 建筑空调能耗对比分析第46-47页
        3.3.2 ‘栖居2.0’年用电量评算第47-48页
4 零能耗住宅室内环境监测系统方案设计第48-66页
    4.1 室内环境监测范围及目标第48-50页
        4.1.1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对人体的影响第48-49页
        4.1.2 室内甲醛浓度对人体的影响第49页
        4.1.3 室内TVOC浓度对人体的影响第49-50页
        4.1.4 室内PM2.5浓度对人体的影响第50页
    4.2 系统设计方案第50-55页
        4.2.1 系统的目的及要求第50-53页
        4.2.2 硬件的选型第53-55页
    4.3 硬件电路设计第55-60页
        4.3.1 外围电路设计第56页
        4.3.2 主控电路设计第56-59页
        4.3.3 驱动电路设计第59-60页
    4.4 室内环境优化第60-66页
        4.4.1 终端界面控制第60-61页
        4.4.2 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第61-66页
5 室内空气质量预测与优化第66-82页
    5.1 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第66-70页
        5.1.1 标准值的转换第66-67页
        5.1.2 室内空气质量结果第67-70页
    5.2 神经网络模型第70-76页
        5.2.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第70页
        5.2.2 BP神经网络模型第70-71页
        5.2.3 BP神经网络算法第71-73页
        5.2.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及结果分析第73-76页
    5.3 支持向量分类预测模型第76-79页
        5.3.1 支持向量机算法第77-78页
        5.3.2 SVM模型的构建及结果分析第78-79页
    5.4 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化第79-82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6.1 论文总结第82页
    6.2 展望第82-84页
致谢第84-86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候变化下的建筑气候分区研究
下一篇:白马河流域藏族民居的营建智慧与更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