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1.1 引入公共服务外包是我国政府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11-12页 |
1.1.2 进行风险识别研究是公共服务外包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2-13页 |
1.1.3 现有的公共服务外包风险识别理论研究不能够满足需求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1.2.1 公共服务外包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2 风险识别模型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1.2.3 三维概念模型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6-2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1.6.1 理论意义 | 第28页 |
1.6.2 现实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公共服务外包风险识别模型的演进 | 第30-37页 |
2.1 公共服务外包风险识别的主要模型 | 第30-34页 |
2.2 公共服务外包风险识别模型的分析 | 第34-35页 |
2.2.1 公共服务外包风险识别模型的成效 | 第34页 |
2.2.2 公共服务外包风险识别模型的不足 | 第34-35页 |
2.3 公共服务外包风险识别的关键问题分析 | 第35页 |
2.4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构建的需要分析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的设计 | 第37-59页 |
3.1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的总体设计 | 第37-38页 |
3.2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的具体设计 | 第38-58页 |
3.2.1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的维度设计 | 第38-41页 |
3.2.2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点的定位 | 第41-42页 |
3.2.3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的风险要素整合 | 第42-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总体设计的论证 | 第59-63页 |
4.1 模型能够对公共服务外包的风险大小和风险性质进行有效识别 | 第59-60页 |
4.2 模型能够在单个和多个公共服务外包项目中进行具体运用 | 第60-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内容维度设计的论证 | 第63-69页 |
5.1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内容维度设计的合理性论证 | 第63-64页 |
5.1.1 内容维度设计的合理性标准 | 第63页 |
5.1.2 内容维度设计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第63-64页 |
5.1.3 内容维度要素能够体现公共服务外包的公共性和复杂性 | 第64页 |
5.2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内容维度设计的科学性论证 | 第64-66页 |
5.2.1 内容维度设计的科学性标准 | 第64页 |
5.2.2 内容维度设计契合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现状和现实需求 | 第64-65页 |
5.2.3 内容维度要素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本前提 | 第65-66页 |
5.3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内容维度设计的有效性论证 | 第66-68页 |
5.3.1 内容维度设计的有效性标准 | 第66页 |
5.3.2 内容维度要素设计优于现有的其他设计 | 第66-67页 |
5.3.3 内容维度要素能够在风险识别时形成区分度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模式维度设计的论证 | 第69-76页 |
6.1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模式维度设计的合理性论证 | 第69-70页 |
6.1.1 模式维度设计的合理性标准 | 第69页 |
6.1.2 模式维度设计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第69-70页 |
6.1.3 模式维度要素能够从本质上区分公共服务外包模式 | 第70页 |
6.2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模式维度设计的科学性论证 | 第70-72页 |
6.2.1 模式维度设计的科学性标准 | 第70页 |
6.2.2 模式维度设计源于公共服务购买的实践经验总结 | 第70-71页 |
6.2.3 模式维度要素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本前提 | 第71-72页 |
6.3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模式维度设计的有效性论证 | 第72-75页 |
6.3.1 模式维度设计的有效性标准 | 第72页 |
6.3.2 模式维度设计优于现有的其他设计 | 第72-73页 |
6.3.3 模式维度要素能够在风险识别时形成区分度 | 第73-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时间维度设计的论证 | 第76-81页 |
7.1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时间维度设计的合理性论证 | 第76-77页 |
7.1.1 时间维度设计的合理性标准 | 第76页 |
7.1.2 时间维度设计有利于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和动态的风险监控 | 第76页 |
7.1.3 时间维度要素能够体现公共服务外包的流程 | 第76-77页 |
7.2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时间维度设计的科学性论证 | 第77-79页 |
7.2.1 时间维度设计的科学性标准 | 第77页 |
7.2.2 时间维度设计源于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操作流程 | 第77页 |
7.2.3 时间维度要素基于公共服务外包程序的理论和实践总结 | 第77-79页 |
7.3 公共服务外包三维风险识别模型时间维度设计的有效性论证 | 第79-80页 |
7.3.1 时间维度设计的有效性标准 | 第79页 |
7.3.2 时间维度设计优于现有的其他设计 | 第79页 |
7.3.3 时间维度要素能够在风险识别时形成区分度 | 第79-8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1-83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