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8-23页 |
1.2.1 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21-22页 |
1.2.2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22-23页 |
1.3 具体研究问题 | 第23-24页 |
1.4 典型性分析 | 第24-26页 |
1.4.1 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产生背景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第25-26页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 | 第26-31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5.3 创新意图 | 第31页 |
1.6 实施阶段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分析与理论基础 | 第33-4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3-38页 |
2.1.1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含义 | 第33-35页 |
2.1.2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范围 | 第35-36页 |
2.1.3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内容 | 第36-37页 |
2.1.4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方式 | 第37-3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8-44页 |
2.2.1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作用分析模型 | 第38-39页 |
2.2.2 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三维理论模型 | 第39-40页 |
2.2.3 政府信息公开价值链理论 | 第40-41页 |
2.2.4 KANO需求模型理论 | 第41-42页 |
2.2.5 政府信息公开关键成功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44-56页 |
3.1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3.1.1 研究构面的分类依据 | 第44-45页 |
3.1.2 基于政务公开主管部门研究构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3.1.3 基于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构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3.1.4 基于公共企事业单位研究构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页 |
3.1.5 基于社会公众研究构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3.1.6 基于政府门户网站研究构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3.2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能力分析 | 第49-53页 |
3.2.1 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能力框架的提出依据 | 第49-51页 |
3.2.2 时效力——让群众“看得到” | 第51-52页 |
3.2.3 实效力——让群众“听得懂” | 第52页 |
3.2.4 公信力——让群众“信得过” | 第52-53页 |
3.3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53-56页 |
3.3.1 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 第53-54页 |
3.3.2 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56-72页 |
4.1 变量设计与测量 | 第56-58页 |
4.1.1 因变量的设计与测量 | 第56-57页 |
4.1.2 自变量的设计与测量 | 第57页 |
4.1.3 定类变量的设计与测量 | 第57-58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58-66页 |
4.2.1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 第58-59页 |
4.2.2 题项设计 | 第59-63页 |
4.2.3 预试问卷 | 第63-64页 |
4.2.4 问卷构成 | 第64-66页 |
4.3 数据收集 | 第66-67页 |
4.3.1 确定调查对象 | 第66-67页 |
4.3.2 选择调查方式 | 第67页 |
4.4 数据收集与样本统计 | 第67-71页 |
4.5 关于实地调查 | 第71-72页 |
第五章 调查分析与检验 | 第72-100页 |
5.1 信度效度检验 | 第72-74页 |
5.1.1 信度检验 | 第72-73页 |
5.1.2 效度检验 | 第73-74页 |
5.2 因子分析 | 第74-81页 |
5.3 修正原假设模型 | 第81-84页 |
5.4 相关分析 | 第84-88页 |
5.5 回归分析 | 第88-93页 |
5.6 检验假设与讨论 | 第93-100页 |
5.6.1 基于主管部门构面的研究假设完全通过检验 | 第93-95页 |
5.6.2 基于公共企事业单位构面的研究假设部分通过检验 | 第95页 |
5.6.3 基于社会公众构面的研究假设完全通过检验 | 第95-97页 |
5.6.4 基于政府门户网站构面的研究假设完全通过检验 | 第97-100页 |
第六章 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特色、问题及建议 | 第100-116页 |
6.1 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主要特色 | 第100-102页 |
6.1.1 信息公开目录全国首创 | 第100页 |
6.1.2 公开领域做到全面拓展 | 第100-101页 |
6.1.3 公开层级实现全域覆盖 | 第101-102页 |
6.1.4 公开管理力求规范统一 | 第102页 |
6.2 在研究假设指导下对具体问题的考察 | 第102-106页 |
6.2.1 个别内容主题混乱 | 第102-103页 |
6.2.2 有些单位日常维护不力 | 第103页 |
6.2.3 整个目录的规范性遭到破坏 | 第103-104页 |
6.2.4 有着“广撒网而少渔”的潜在危险 | 第104-105页 |
6.2.5 新媒体技术应用欠缺,信息获取“无障碍水平”低 | 第105-106页 |
6.3 针对问题提出的改善建议 | 第106-113页 |
6.3.1 在现有公开目录体系下,对部分内容进行“小动作”调整 | 第106-108页 |
6.3.2 规范栏目设置权限,加强主管部门对于目录维护的管理 | 第108-109页 |
6.3.3 聚焦公开重点并策划热点服务,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 第109-113页 |
6.3.4 探索新技术应用,提高获取企事业单位公开信息的便捷度 | 第113页 |
6.4 关于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进一步思考 | 第113-116页 |
6.4.1 以一套系统有效的运维机制作为长效保障 | 第113-114页 |
6.4.2 以能够推动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公开目的 | 第114页 |
6.4.3 以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根本要义 | 第114-115页 |
6.4.4 以推进行风建设和惩治预防腐败作为最终目标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7.1.1 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结论 | 第116-117页 |
7.1.2 关键影响因素指导下对于现状的分析结论 | 第117页 |
7.2 研究局限 | 第117-118页 |
7.3 下一步展望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附录 1、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 第124-128页 |
附录 2、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影响因素研究访谈纲要 | 第128-129页 |
附录 3、成都等副省级城市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现状(附表) | 第129-136页 |
附录 4、成都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目录体系(有删节) | 第136-139页 |
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