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理论论文--美学哲学基础论文

创生圆成之美--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学之审美圆教功夫论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1-31页
    一、牟宗三美学的特殊地位第11-14页
    二、牟宗三美学研究界提出的主要问题第14-22页
    三、研究的路径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第22-27页
    四、创生圆成之美第27-31页
第一章 对康德审美判断力的批判第31-69页
    第一节 判断力:沟通自然与自由两界第31-43页
        一、自然与自由第31-34页
        二、判断力及其任务第34-37页
        三、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在先验原则和形而上学原则之间的跳跃第37-43页
    第二节 审判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疑窦第43-69页
        一、审美判断之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之“疑窦”第43-51页
        二、审美判断四契机之亦有亦无的思维模式第51-62页
        三、审美判断二律背反之有向、无向与象征-关联式结构第62-69页
第二章 合一说真善美的结构与疑问第69-105页
    第一节 审美判断之有相、无相与有体第69-85页
        一、审美判断的无相原则第69-75页
        二、分别说真善美的有向与无向第75-79页
        三、合一说真善美的无向与有体第79-85页
    第二节 合一说真善美的有向、无向与元美学第85-105页
        一、圆善-审美自由之时间结构的有向与无向第86-90页
        二、圆善论之有向与无向第90-92页
        三、心体论之有向与无向第92-96页
        四、智的直觉与审美境界之有向与无向第96-105页
第三章 智的直觉作为沟通两界之必要能力第105-155页
    第一节 道德知识、道德本身与两种智的直觉第105-113页
        一、道德知识与自由意志对象认知的智的直觉第106-109页
        二、道德本身与自由意志直观自身的智的直觉第109-111页
        三、两种智的直觉之自由意志与两种德福关系第111-113页
    第二节 智的直觉之两种不同的心体:认识主体与道德主体第113-128页
        一、形式先天的认知主体第114-119页
        二、质料先天的认知主体第119-123页
        三、自由创造的道德实践主体第123-128页
    第三节 现代身心关系、情理结构与智的直觉第128-141页
        一、现代脑神经科学与智的直觉第128-130页
        二、现代语言学与智的直觉第130-133页
        三、李泽厚的“情理结构”与智的直觉第133-138页
        四、关于合一说智的直觉的进一步探索第138-141页
    第四节 “三分方法”与智的直觉第141-155页
        一、“三分方法”:良心本心抑或认识心第143-147页
        二、智的直觉与本质直观第147-148页
        三、智的直觉之一本创生第148-155页
第四章 道家之智的直觉与境界形态的无相合一第155-183页
    第一节 气性与品鉴:无道德超越一维之分别说第155-165页
        一、气性、才性:自然生命之质第156-157页
        二、善恶诸说皆统于用气为性第157-160页
        三、提形从心,提心从道第160-162页
        四、审美品鉴与才性偏至第162-165页
    第二节 有与无之玄理:对不完全分别的关联合第165-174页
        一、有无同出,道之为体第166-169页
        二、自然生成,物之为用第169-171页
        三、境界形态之易学第171-174页
    第三节 诡辞为用与迹冥圆融:(对)不完全分别的圆融合一第174-183页
        一、“逍遥”与“天籁”第175-177页
        二、迹冥圆融与天之戮民第177-181页
        三、圆教与世俗主义传统第181-183页
第五章 儒家之智的直觉与实有形态之无相合一第183-235页
    第一节 天理实体之辨析第184-210页
        一、形构之理与存在之理:不完全分别与完全分别第184-185页
        二、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不完全分别与完全分别第185-189页
        三、天道性命一以贯之:(对)完全分别的圆融式合一第189-193页
        四、价值意味的物自身与知体、道德实体,存有实体的圆融合一第193-199页
        五、纵贯系统与横涉系统两种天理实体第199-210页
    第二节 两种心体与功夫第210-235页
        一、心体与心知第211-217页
        二、逆觉体证之圆顿:(对)完全分别的圆融合一第217-226页
        三、格物致知之渐修:对完全分别的关联合一第226-235页
第六章 道德形而上学之圆善论的圆成第235-267页
    第一节 上帝、审美判断与圆善论第237-250页
        一、纯善与分析判断第237-240页
        二、圆善与综合判断第240-245页
        三、上帝与审美判断第245-250页
    第二节 儒释道之无限智心与圆善论第250-267页
        一、道家之无限智心与圆善第252-255页
        二、佛家之无限智心与圆善第255-259页
        三、儒家之无限智心与圆善第259-267页
第七章 创生圆成之美:圆善论圆成之审美圆教功夫论第267-317页
    第一节 从分别说到合一说层层超越:对究竟分别的关联合一第268-290页
        一、关联合一与无相原则第268-273页
        二、分别说的真与分别说的美第273-278页
        三、分别说的美与分别说的善第278-281页
        四、分别说的善与真善美合一说第281-290页
    第二节 分别说与合一说的当下圆顿:(对)究竟分别的圆融合一第290-317页
        一、圆融合一与无相原则第291-295页
        二、合一说的真善美与情感自由第295-297页
        三、无限智心与合一说真善美第297-302页
        四、分别说美与合一说美的圆成合一第302-317页
结论第317-321页
参考文献第321-325页
致谢第325-3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327页

论文共3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群体道德情绪对内群体偏爱的影响机制
下一篇:释迦牟尼佛神话研究--以佛传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