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群体道德情绪对内群体偏爱的影响机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14-1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6-54页
    1.1 内群体偏爱及其研究第16-36页
        1.1.1 内群体偏爱概述第16-19页
        1.1.2 内群体偏爱的形成第19-23页
        1.1.3 内群体偏爱表现形式及其经典研究范式第23-31页
        1.1.4 内群体偏爱的研究现状第31-36页
    1.2 群体道德情绪第36-46页
        1.2.1 相关概念第36-39页
        1.2.2 群体内疚和群体羞愧及其关系第39-42页
        1.2.3 测评范式第42-44页
        1.2.4 群际情绪理论第44-46页
    1.3 群体道德情绪与群际关系的研究第46-48页
    1.4 群体道德情绪与群际关系间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8-54页
        1.4.1 共情的影响第48-50页
        1.4.2 群体认同威胁的中介作用第50-51页
        1.4.3 群体情境的调节作用第51-54页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第54-62页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对本研究的启示第54-56页
    2.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具体问题第56-57页
    2.3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57-58页
        2.3.1 研究目的第57页
        2.3.2 研究假设第57-58页
    2.4 研究方案第58-60页
    2.5 研究意义第60-62页
第3章 研究一: 内隐和外显内群体偏爱状况及其关系和结构特征第62-80页
    3.1 问题提出第62-64页
    3.2 研究目的第64-65页
    3.3 研究方法第65-69页
        3.3.1 被试第65页
        3.3.2 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第65-68页
        3.3.3 外显内群体偏爱的测量工具第68-69页
        3.3.4 研究程序第69页
        3.3.5 数据处理第69页
    3.4 结果分析第69-75页
        3.4.1 内隐内群体偏爱的总体特征第69-70页
        3.4.2 外显内群体偏爱的总体特征第70-71页
        3.4.3 人口学变量对内群体偏爱的影响第71-73页
        3.4.4 内隐和外显内群体偏爱的关系和结构特征第73-75页
    3.5 讨论第75-79页
        3.5.1 内隐联想测验中内群体偏爱的总体特征第75-76页
        3.5.2 外显测量中内群体偏爱的总体特征第76-77页
        3.5.3 内隐和外显内群体偏爱的关系和结构特征第77-79页
    3.6 结论第79-80页
第4章 研究二: 群体道德情绪与内群体偏爱的关系第80-104页
    4.1 问题提出第80-81页
    4.2 子研究一 群体道德情绪与内群偏爱的相关研究第81-92页
        4.2.1 研究目的第81页
        4.2.2 研究方法第81-83页
        4.2.3 结果分析第83-89页
        4.2.4 讨论第89-91页
        4.2.5 结论第91-92页
    4.3 子研究二 群体道德情绪与内群偏爱的实验研究第92-104页
        4.3.1 研究方法第92-95页
        4.3.2 结果分析第95-101页
        4.3.3 讨论第101-103页
        4.3.4 结论第103-104页
第5章 研究三: 共情在群体道德情绪与内群偏爱间的中介作用第104-120页
    5.1 问题提出第104-106页
    5.2 研究方法第106-108页
        5.2.1 被试第106页
        5.2.2 研究材料和工具第106-108页
        5.2.3 研究程序第108页
        5.2.4 数据处理第108页
    5.3 结果分析第108-117页
        5.3.1 不同情绪水平个体的共情水平的差异第108-109页
        5.3.2 不同情绪水平个体的内群体偏爱的差异第109-111页
        5.3.3 群体道德情绪、共情与不同形式内群体偏爱的相关分析第111-112页
        5.3.4 共情在群体道德情绪与不同形式内群体偏爱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第112-117页
    5.4 讨论第117-118页
    5.5 结论第118-120页
第6章 研究四: 群体认同威胁在群体道德情绪与内群偏爱间的中介作用第120-132页
    6.1 问题提出第120-122页
    6.2 研究方法第122-123页
        6.2.1 被试第122页
        6.2.2 研究材料和工具第122-123页
        6.2.3 研究程序第123页
        6.2.4 数据处理第123页
    6.3 结果分析第123-129页
        6.3.1 不同群体道德情绪组个体的群体认同威胁差异第123-124页
        6.3.2 群体道德情绪、群体认同威胁与不同形式内群体偏爱的相关第124-125页
        6.3.3 群体认同威胁在群体道德情绪与不同形式内群偏爱间的中介作用第125-129页
    6.4 讨论第129-130页
    6.5 结论第130-132页
第7章 研究五: 群体情境对群体道德情绪与内群体偏爱间关系的影响第132-150页
    7.1 问题提出第132-133页
    7.2 研究目的第133页
    7.3 研究方法第133-136页
        7.3.1 被试第133-134页
        7.3.2 群体情境的操纵第134页
        7.3.3 研究材料和工具第134-135页
        7.3.4 研究程序第135-136页
        7.3.5 数据处理第136页
    7.4 结果分析第136-147页
        7.4.1 不同群体情境中内群体偏爱的差异比较第136-137页
        7.4.2 不同群体情境下群体内疚和群体羞愧的特点第137页
        7.4.3 群体情境、群体道德情绪与不同形式内群体偏爱的相关分析第137-138页
        7.4.4 群体情境在群体羞愧与不同形式内群体偏爱间的调节作用第138-143页
        7.4.5 群体情境在群体内疚与不同形式内群体偏爱间的调节作用第143-147页
    7.5 讨论第147-149页
    7.6 结论第149-150页
第8章 总讨论与结论第150-166页
    8.1 总讨论第150-162页
        8.1.1 内群体偏爱的表现形式及其程度第150-155页
        8.1.2 群体内疚和群体羞愧与内群体偏爱的关系第155-157页
        8.1.3 共情在群体道德情绪与内群体偏爱间的中介作用第157-159页
        8.1.4 群体认同威胁在群体道德情绪与内群体偏爱间的中介作用第159-160页
        8.1.5 群体情境对群体道德情绪与内群体偏爱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第160-162页
    8.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第162-163页
    8.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第163-164页
    8.4 研究结论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86页
附录第186-194页
    附录1 内隐联想测验概念词和属性词第186-187页
    附录2 语义分化量表第187-188页
    附录3 感觉温度量表第188页
    附录4 资源分配任务第188页
    附录5 社会赞许性量表第188-189页
    附录6 群体内疚量表第189页
    附录7 群体羞愧量表第189-190页
    附录8 群体情境的操纵材料第190-194页
致谢第194-196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物体视觉识别中形状加工和视图加工的联合表征机制
下一篇:创生圆成之美--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学之审美圆教功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