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二) 实地调研与访谈法 | 第12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五、 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 第15-21页 |
一、 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 文化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传统文化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17-18页 |
三、 传统文化中可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一) 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18页 |
(二) 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 第18-19页 |
(三) 忠孝仁爱、信义至诚的高尚道德观 | 第19页 |
(四)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宇宙人生观 | 第19页 |
(五) 以和为贵的和谐精神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 第21-27页 |
一、 传统文化是开展高中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 第21页 |
二、 传统文化是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 第21-22页 |
三、 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2-23页 |
四、 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高中生价值取向 | 第23-27页 |
(一) 有利于培育高中生的爱国精神 | 第23页 |
(二) 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责任意识 | 第23-24页 |
(三) 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进取精神 | 第24页 |
(四) 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高尚情操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原因分析 | 第27-33页 |
一、 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表现 | 第27-29页 |
(一) 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 第27-28页 |
(二) 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全 | 第28页 |
(三) 运用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方法陈旧 | 第28-29页 |
二、 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一) 高中生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 | 第29页 |
(二) 高中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 | 第29页 |
(三) 高中生的价值取向有待纠正 | 第29-30页 |
(四) 高中生诚信意识的淡化 | 第30页 |
(五) 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弱化 | 第30-31页 |
三、 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一) 缺乏对传统文化作用的认识 | 第31页 |
(二) 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 | 第31-32页 |
(三) 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弱化 | 第32页 |
(四) 学校教育的淡化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建 | 第33-45页 |
一、 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 第33-36页 |
(一) 坚持方向性原则 | 第33页 |
(二) 坚持主体性原则 | 第33-34页 |
(三) 坚持渗透性原则 | 第34页 |
(四) 坚持层次性原则 | 第34-35页 |
(五)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原则 | 第35页 |
(六) 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 第35-36页 |
二、 创新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 | 第36-37页 |
(一) 将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融合 | 第36页 |
(二) 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 | 第36-37页 |
三、 丰富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手段 | 第37-40页 |
(一) 通过课堂,创建精品课程 | 第37-38页 |
(二) 通过课余,积极展开实践活动 | 第38页 |
(三) 通过网络,开拓教育手段 | 第38-39页 |
(四) 通过传媒,构建良好氛围 | 第39-40页 |
四、 建立健全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建设机制 | 第40-45页 |
(一) 加强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二) 加强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 | 第41-42页 |
(三) 加强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建设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