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1.1.1 基于个人的兴趣 | 第9页 |
1.1.2 基于个人的经验积累 | 第9页 |
1.1.3 基于独特的研究视角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2.2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4页 |
1.3.1 网络时代 | 第10-12页 |
1.3.2 师生关系 | 第12页 |
1.3.3 社会建构 | 第12-14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4.1 国内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 第14-16页 |
1.4.2 国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3 网络时代师生关系的研究 | 第17-19页 |
1.4.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前网络时代的师生关系 | 第21-27页 |
2.1 无形的“藩篱”——封建伦理下的师生关系 | 第21-23页 |
2.2 有形的“藩篱”——近代制度化学校中的师生关系 | 第23-24页 |
2.3 围墙外的“窥视”——“第一媒介时代”的师生关系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从隐匿到彰显——网络时代的师生关系 | 第27-39页 |
3.1 放大冲突——网络平台的放大效应 | 第27-31页 |
3.1.1 网络媒体报道的事实建构 | 第28-30页 |
3.1.2 如履薄冰——教师的自保心态 | 第30-31页 |
3.2 消解权威——教师角色的“祛魅” | 第31-34页 |
3.2.1 权威与教师权威 | 第32-33页 |
3.2.2 “平凡的你”——世俗化的教师形象 | 第33-34页 |
3.3 呈现功利——工具理性的泛滥 | 第34-39页 |
3.3.1 教师自述——从道德高标到底线伦理 | 第35页 |
3.3.2 学生控诉——“平等只是奢望” | 第35-36页 |
3.3.3 媒体审判——以“社会监督”的名义 | 第36-37页 |
3.3.4 “穷追猛打”——网络舆论的压制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网络时代师生关系建构主体的行动逻辑 | 第39-54页 |
4.1. 学生参与——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的抵制 | 第39-44页 |
4.1.1 制度规约下的抵制策略 | 第40-41页 |
4.1.2 偏好——朴素情感的表达 | 第41-42页 |
4.1.3 网络文化与学生文化 | 第42-44页 |
4.2 教师参与 | 第44-47页 |
4.2.1 角色习得 | 第44-45页 |
4.2.2 制度规约下的应对 | 第45-46页 |
4.2.3 利益的考量 | 第46-47页 |
4.3 家长参与——孩子背后的较量 | 第47-48页 |
4.4 媒体参与 | 第48-51页 |
4.4.1 媒体与社会舆论 | 第49-50页 |
4.4.2 社会责任背后的利益 | 第50-51页 |
4.5 学校参与 | 第51-54页 |
4.5.1 学校场域中的治理模式 | 第51-52页 |
4.5.2 学校的防御策略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 第54-61页 |
5.1 网络文化——建构网络时代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路 | 第54-55页 |
5.2 建构网络时代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路径 | 第55-61页 |
5.2.1 在网络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对话 | 第55-57页 |
5.2.2 重建社会对教师的信任 | 第57-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附录A | 第62-63页 |
附录B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发表情况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