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可视化程序开发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 结构可靠度分析与基于可靠度设计的常用方法 | 第20-54页 |
2.1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2.2 一次二阶矩法 | 第22-30页 |
2.2.1 中心点法和验算点法 | 第22-24页 |
2.2.2 JC法(当量正态化法) | 第24-27页 |
2.2.3 映射变换法 | 第27-30页 |
2.3 二次二阶矩法(拉普拉斯模式) | 第30-36页 |
2.4 蒙特卡洛模拟法 | 第36-45页 |
2.4.1 随机抽样 | 第37页 |
2.4.2 蒙特卡洛直接抽样法 | 第37-41页 |
2.4.3 蒙特卡洛重要抽样法 | 第41-45页 |
2.5 基于目标可靠指标的结构设计方法 | 第45-47页 |
2.6 Nataf模型 | 第47-50页 |
2.7 与常用概率分布有关的公式 | 第50-52页 |
2.8 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对比以及程序实现的选择 | 第52-53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量相关时一种新的联合概率密度估计法 | 第54-58页 |
3.1 Nataf分布法和正态Coupula函数法的缺陷 | 第54-55页 |
3.2 基于当量正态化过程的联合概率密度估计方法 | 第55-56页 |
3.3 方法有效性的验证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结构可靠度分析与设计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58-68页 |
4.1 开发平台简介 | 第58页 |
4.2 程序总体设计 | 第58-62页 |
4.2.1 程序总体框架 | 第58-59页 |
4.2.2 程序界面和功能简介 | 第59-61页 |
4.2.3 程序界面的设计方法 | 第61-62页 |
4.3 程序通用性的实现 | 第62-67页 |
4.3.1 符号运算与数值运算的结合 | 第62-64页 |
4.3.2 自定义函数的编写 | 第64-66页 |
4.3.3 矩阵化的计算流程 | 第66页 |
4.3.4 MATLAB自带函数的使用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结构可靠度分析与设计系统子模块的设计和一些功能的实现 | 第68-94页 |
5.1 JCM模块 | 第68-72页 |
5.1.1 JCM模块的算法流程 | 第68-71页 |
5.1.2 JCM模块界面设计 | 第71-72页 |
5.2 MTM模块 | 第72-76页 |
5.2.1 MTM模块的算法流程 | 第72-74页 |
5.2.2 MTM模块界面设计 | 第74-76页 |
5.3 SORMLM模块 | 第76-79页 |
5.3.1 SORMLM模块算法流程 | 第76-78页 |
5.3.2 SORMLM模块界面设计 | 第78-79页 |
5.4 MCDSM模块 | 第79-81页 |
5.4.1 MCDSM的算法流程 | 第79-80页 |
5.4.2 MCDSM模块界面设计 | 第80-81页 |
5.5 MCISM模块 | 第81-84页 |
5.5.1 MCISM的算法流程 | 第81-83页 |
5.5.2 MCISM模块界面设计 | 第83-84页 |
5.6 DBORI模块 | 第84-88页 |
5.6.1 DBORI的算法流程 | 第84-86页 |
5.6.2 DBORI模块的界面设计 | 第86-88页 |
5.7 NTM模块 | 第88-89页 |
5.7.1 NTM的算法流程 | 第88页 |
5.7.2 NTM的程序 | 第88-89页 |
5.8 程序的容错机制 | 第89-90页 |
5.9 数据的I/O操作 | 第90-92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6 程序有效性验证 | 第94-112页 |
6.1 程序使用方法简介 | 第94-97页 |
6.1.1 输入格式的要求 | 第94页 |
6.1.2 操作方法示例 | 第94-97页 |
6.2 程序有效性的验证 | 第97-109页 |
6.2.1 对JCM的验证 | 第98-99页 |
6.2.2 对MTM的验证 | 第99-101页 |
6.2.3 对SORMLM的验证 | 第101-103页 |
6.2.4 对MCDSM的验证 | 第103-105页 |
6.2.5 对MCISM的验证 | 第105-106页 |
6.2.6 对NTM的验证 | 第106-108页 |
6.2.7 对DBORI的验证 | 第108-109页 |
6.3 各子模块分析的精度的比较 | 第109-11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7.1 结论 | 第112-113页 |
7.2 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附录A 自定义函数的源代码 | 第118-12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8页 |